历史百科网

南非

[拼音]:Nanfei

[外文]:South Africa/Suid-Afrika

非洲人称阿扎尼亚。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东、南、西三面临印度洋和大西洋,绕经南非海域的好望角航线向为沟通东西方的要道,战略地位重要;陆邻 、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和莱索托。面积122.1万平方公里。人口3158.6万(1984)。下设4个行政区:开普省、纳塔尔省、德兰士瓦省和奥兰治自由邦。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机构在开普敦,司法机构在布隆方丹)。

自然条件地形

南非处于非洲古地块南缘。新生代的地壳抬升运动,造成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全境3/4海拔在600米以上,1/2面积高于1000米。内陆高原由前寒武纪基岩组成。地表覆盖着各个时期的沉积岩层,久经侵夷,起伏微缓,由多次岩浆侵入生成的坚硬岩层出露于高原面上,形成蚀余山。地势由东南向西、向北低降。高草原是内陆高原的较高部分,紧靠德拉肯斯山脉西北侧,海拔1200~2000米,地表水平覆盖着石炭~三迭纪卡鲁系砂岩和页岩,甚为平坦,土层较厚,肥力较高,适于农牧,蚀余的侵入体形成一系列结晶岩山地散布其上。中草原在高草原以北,从法尔河延伸至象河流域,海拔600~1200米,地表形态类似高草原,惟地势较低,受河流切割较强烈,其北部生长有大面积多刺灌丛,称为灌丛草原。低草原分布于最北端的林波波河流域,海拔大部低于1000米或600米,河谷宽阔,谷坡平缓,河流两岸有沼泽分布。西部奥兰治河中游为海拔1000~1300米的广阔高原,因气候干燥,呈半荒漠景观,称为卡鲁(意为“贫瘠”、“干燥”),法尔河上游西北侧分布有1100~1500米的开普高原,由白云岩和石灰岩组成,岩溶地形发育。开普高原以西则进入非洲古地块南部巨大的坳陷盆地,即卡拉哈里盆地,海拔900米,地势平坦,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内陆高原的东、西、南 3面由长达2000公里的弧形大断崖环绕,是抬升地块的边缘山地,为内陆高原同沿海地带的分界线。其中从德兰士瓦省东部南回归线附近延伸到开普省东南部的德拉肯斯山脉地势较高,有多处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山脉的东坡以高峻的陡崖俯视沿海地带,西坡缓缓向内陆高原低降。

沿海地带东、南、西 3段地形特点各不相同。东段从莫桑比克边界延伸至大鱼河口,包括德拉肯斯山脉的山前丘陵地带和海滨低地两部分,海滨低地南窄北宽,属砂质平原,多沼泽、潟湖。南段包括开普山脉和海滨平原。开普山脉东西延伸近800公里,由一系列褶皱山脉组成。东部3条东西向山脉间夹有南、北两片山间高原,南面的称小卡鲁,海拔400~500米,谷地土层深厚,适于耕作;北面的称大卡鲁,海拔600~1000米。南段的海滨平原较狭窄,且多蚀余山;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西段沿海地带南北长250公里,东西宽50~100公里,为地势平坦的砂质平原,因气候干燥,呈现荒漠景观,即纳米布沙漠。

矿藏

南非是世界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多次岩浆侵入带来围岩成分的变化,使基底岩系蕴藏锡、钨、云母、绿柱石等矿;超覆基底岩系之上的晚太古代威特沃特斯兰系古砾岩和石英岩是世界较大的金矿带,并蕴藏铀、银、锡、锰、铬等矿;灌丛草原的侵入杂岩以富藏铂、铬、石棉、铜、锰、铁等矿著称;贯穿中生代沉积岩的多处金伯利岩管状体则是金刚石原生矿的富集带。此外,广泛分布的卡鲁系陆相沉积层则以大量煤藏闻名。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和萤石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金储量约1.8万吨、铬31亿吨、锰120亿吨以上,分别占世界储量49%、80%和78%。金刚石、钛、锑、蛭石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铀、绿柱石、锂、石棉、锆、铅、锌、银、铁、镍、煤的储量亦居世界或非洲重要地位。

气候

全境处于南半球亚热带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12~22℃,地形和洋流对各地气温影响较大。东海岸有莫桑比克暖流经过,全年气温显著高于本格拉寒流流经的西海岸,如德班1月和7月平均气温24.5℃和17℃,纬度和海拔与之相近的诺洛斯港仅15.5℃和13℃。内陆高原气温随高度而减,1月平均气温18~27℃,7月7~12℃,年较差一般在12℃以上,普遍大于沿海。霜冻期在中草原每年不足90天,高草原120~150天,其中德拉肯斯山脉180天以上,冬季常降雪。

降水量及季节分配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长久性高压、内陆气压变化以及地形和洋流的影响。冬季,内陆高压同两侧洋面上的长久性高压相连,天气晴朗少雨,除西南缘地中海式气候区外,是全年最干旱时期。夏季,内陆形成低压,从印度洋吹来的温暖湿润气流给东部沿海带来丰沛的降水;由于垂直于风向的德拉肯斯山脉阻挡暖湿气流进入,使处在雨影区的内陆高原降水明显减少。全境年平均降水量地区差异悬殊。德拉肯斯山脉东坡和东南沿海大于1000毫米,70%集中于10月至翌年3月的夏半年;西南端沿海地中海式气候区在500~1000毫米;内陆高原普遍低于750毫米,其中低于500毫米地区占全境65%,高原西部递减至200毫米以下,年内分配更加集中,夏半年占80~85%。西部沿海有本格拉寒流流经,盛行离岸风,是境内降水最稀少之地,甚至终年滴水不降。

水系

河网密度和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地区差异。东南部多源出高山的独流入海小河,河网致密,流短坡陡,水量丰富,水势湍急。其中图盖拉河上的图盖拉瀑布由5级组成,总落差948米,较大的一级落差411米,是非洲落差较大的瀑布。内陆高原大部属奥兰治河及其支流法尔河流域。奥兰治河源出莱索托境内德拉肯斯山脉西坡,长2100公里,为非洲南回归线以南最长河流,主要流经南非地区。上游水量丰富,中下游流经干旱地区,大量河水耗于蒸发,水量季节变化剧烈。在法尔河汇入处以下,流经开普高原,峡谷深切,多瀑布、急流。卡拉哈里盆地地表水缺乏,仅有莫洛波河等间歇河。

植被

与气候条件相适应,境内植被以草原、半荒漠和荒漠为主。荒漠和半荒漠广布于西部沿海、卡拉哈里盆地、小卡鲁和大卡鲁等广大地区。草原牧场资源丰富,占国土面积2/3(1981);天然森林仅占2%,主要是德拉肯斯山脉东坡海拔1350~1800米的亚热带常绿林和开普山地的硬叶常绿矮林。

居民

人口密度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26人。分布不均,全国人口45%集中在占国土面积30%的纳塔尔和德兰士瓦省(每平方公里分别为42人和31人),尤以纳塔尔省沿海经济作物区和德兰士瓦省南部、奥兰治自由邦北部工矿区最密集。开普省内陆粗放牧区人口稀少,西北部卡拉哈里沙漠甚至荒无人烟。随着工矿业的发展,城市化过程迅速,大城市数量之多居非洲首位,城镇人口比例之高(1984年占总人口55%)也居非洲前列。

居民中非洲人占72%,白人占16%,混血种人占9%,亚洲人占 3%。非洲人中班图语系黑人占绝大多数。包括科萨、祖鲁、斯威士、文达、巴苏陀、茨瓦纳、恩德贝勒、尚加恩等族,另有少数科伊人(霍屯督人)和萨恩人(布须曼人)。白人2/3是早期荷兰等国移民后裔,称南非白人(布尔人);1/3是英国血统白人,仍与英国保持较密切的联系。混血种人亦称有色种人,血缘成分复杂,包括早期欧洲移民和原住居民科伊人、萨恩人以及马来人等的混血后裔,至今仍集中于欧洲人最早殖民的开普省西南部。亚洲人主要属于印巴血统,是19世纪后期被殖民者招募到纳塔尔沿海各种植园的契约劳工后裔,集中居住于德班及其周围地区。

发展简史

早在欧洲人来到之前,境内西南部已住着南部非洲最早的居民,即从事采集和狩猎的萨恩人和从事放牧的科伊人,均属科伊桑语系;其他地区广住有经长期迁移而来的班图语系黑人,分别在沿海地区、内陆高原从事垦殖和放牧。

南非地处大西洋和印度洋航运要冲,早就为欧洲殖民者所垂涎。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并在莫塞尔贝登陆,归途中又发现了好望角。10年后,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从此南非成为欧亚间航运必经之地。1652年4月,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开普敦的桌湾设立过往船只给养和靠岸点,开普殖民地随后被据为境内第一块殖民地,吸引荷兰等国移民不断到来,霸占大量土地,发展起农牧业。原住居民或被赶走,或被虏为奴隶。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还运进马来人和非洲其他地区黑人供作奴隶驱使。随着开垦和放牧面积的扩大,到18世纪70年代,开普殖民地的范围扩及大鱼河以西的内陆和沿海地带。英国取代荷兰成为强大的殖民帝国后,开始向南部非洲扩张。1785年在伊丽莎白港一带建立基地,1806年从荷兰手中夺取开普殖民地,以后又将其范围逐步扩大到大鱼河以东。并采取一系列限制黑人、“混血人”和布尔人的措施,矛盾日益激化。布尔人为挣脱英国当局的控制,掠夺新的土地,在19世纪30年代举行向东、向北进发的“大迁徙”(“牛车旅行”),他们驱赶、奴役当地居民,抢掠牲畜,霸占土地。向北侵入法尔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并建立南非共和国(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向东占领今纳塔尔省,建立纳塔尔共和国。英国殖民者尾随而至,并于1843年将纳塔尔兼并为开普殖民地的一个省,次年又宣布纳塔尔为同开普殖民地并列的殖民地。“大迁徙”过程既是布尔人殖民扩张的继续,又为英殖民者开辟侵略道路。到19世纪中叶,南非全境已被殖民者瓜分完毕,同时存在4个殖民单位。1860年起,英殖民者陆续从印度运进契约劳工,在纳塔尔沿海开辟种植园,发展甘蔗、水果等作物。同时,内陆高原相继发现丰富的金刚石和金矿,矿业的发展使南非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为了共同征服当地非洲人的反抗,英国殖民者同布尔人联合于1908年召开没有非洲人参加的“国民会议”,拟定种族主义 。1910年5月,由白人统治的南非联邦宣告成立,为英国的自治领地。南非共和国(德兰士瓦)、奥兰治自由邦、开普殖民地、纳塔尔殖民地则改称为联邦的4个省。1961年5月,南非当局宣布退出英联邦,改名南非共和国。白人种族主义 先后颁布 300多条法令,残酷迫害有色种人。少数白人霸占包括大城市、矿山在内的87%的土地,仅13%的土地划作黑人“保留地”,且多是地势崎岖或干旱贫瘠之地。在居住、迁移、就业、工资、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黑人和其他有色种人备受歧视和限制。1959年以来,南非当局又策划了一系列“黑人家园”(“班图斯坦”)的假自治和假独立,妄图长久维持白人种族主义 霸占南非。反动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在世界上受到普遍谴责,受到非洲和世界上众多国家的 。南非黑人和其他有色种人争取自由的斗争仍在发展中。

经济地理

南非是非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1983年国内生产总值1085.99亿美元,占非洲1/5以上。制造业产值占非洲40%,有非洲规模较大的采矿业(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最发达的商品性农牧业。自19世纪末开采黄金和金刚石矿以来,自给性农牧经济已逐步为资本商品经济所代替,成为世界上重要矿区和非洲重要农牧区。采矿业、制造业和农牧业在剥削黑人和其他有色种人中迅速发展,其中制造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跃居国民经济部门的首位,198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23.8%,采矿业和农业分别占14.3%和6.9%。南非经济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资本生产方式普遍确立,垄断资本控制着经济命脉,并向邻国输出资本;另一方面仍保留有殖民地经济的一些特点,如外国资本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出口大宗初级产品和进口工业成品,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巨大以及“黑人家园”内大量存在自给性农牧业等前资本生产方式。

采矿业

包括开采金属和非金属矿共50多种,其中黄金、铂族金属、钒、铬产量居世界靠前位,锰、蛭石、金红石居第二位,金刚石、铀、锑、石棉、萤石居第三位。硬煤、镍、铁等也居世界前列。1982年矿产品占出口值70%左右,其中 2/3为黄金,是经济收入重要来源。除石油和铝土需依赖进口外,其他矿产品大量出口。是世界矿产品主要供应地区之一。

黄金一直是首要矿产,1982年产量664吨,占世界总产量60%左右。巨大的产金带呈长约480公里的弧形,从德兰士瓦省南部延伸至奥兰治自由邦北部,计有东兰德、威特沃特斯兰德、远西兰德、克莱克斯多普和奥兰治自由邦五大矿区。威特沃特斯兰德开采最早,长期是较大金矿区,现矿石逐渐枯竭。克莱克斯多普和奥兰治自由邦发展迅速,已各占南非黄金产量1/3左右。

金刚石是开采最早的矿产,1982年产 882.1万克拉,仅次于扎伊尔和苏联,由于产品大部可用于制造首饰,产值则居世界靠前位。80%产自原生矿,以比勒陀利亚以东30公里的普雷米尔矿和金伯利附近的芬什矿为大;次生矿分布于法尔河中游谷地和大西洋沿岸,开采规模小而分散。

煤是南非动力工业的基础,已探明储量为 587亿吨。主要煤田分布于德兰士瓦省南部、纳塔尔省和奥兰治自由邦北部。多数煤层埋藏浅、厚度大,近水平分布。有利的开采条件加之对黑人矿工的压榨,开采成本低廉。惟煤质较差,大部只能用于发电和炼制燃料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量增长迅速,1982年已达1.4亿吨,是世 界主要产煤国,煤炭出口达3000万吨。

铁矿开采是50年代后新兴的部门,德兰士瓦省北部的塔巴津比和开普省西北部的锡申是两大矿区,1982年铁矿石产量约2450万吨,除供应南非钢铁工业外,还出口海外。铀产量 1.3万吨(1981),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是西欧国家核能工业原料重要来源,迄今作为黄金副产品提取。随着对铀需要量的增长和价格的上升,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卡鲁等地区出现单纯采铀矿区。德兰士瓦省中部勒斯滕堡至莱登堡是世界较大的铂、铬、钒产区,还开采钛、镍、钼、锡、钴、铅、萤石等。

制造业

包括钢铁、机械、化学、食品、纺织等众多部门,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体系。钢铁工业是较大部门。早期从属于采矿业和铁路建设的需要。1934年比勒陀利亚钢铁联合企业的投产,标志着钢铁工业大规模发展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兴建了范德拜尔帕克、纽卡斯尔等钢铁厂。1982年粗钢产量达 820万吨,钢材品种已能满足国内市场大部需要。

机械工业发展较迟。过去以装配维修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进外资、技术,陆续建立矿山机械、农用机械、汽车、机车车辆、电机、飞机、造船、军火等工业,机器设备自给率明显提高。但产品仍不能满足需要,机器设备大量依靠进口,占进口总值60%左右。

化学工业早期发展同采矿业联系密切。早在20世纪初就建有 3座 矿山需要的大型 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设化肥、炼油、农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化工部门。因缺乏石油资源,又遭石油出口国 ,被迫从煤中炼取燃料油。1955年以后陆续在萨索尔堡建成第一、二、三炼油厂。但化工产品仍供应不足,产品进口值仅次于机器设备。

轻纺工业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需要。仅食品工业能提供糖、葡萄酒、水果蔬菜罐头等出口产品。制鞋工业规模较大,产品中矿用靴鞋占很大比重。

电力工业发达。1981年装机容量1900万千瓦,发电量892亿度,人均发电量接近西欧水平。以火电为主,大型电站集中分布于产煤区,以德兰士瓦东南部和纳塔尔省北部最多。采矿业占用总发电量40%。电力供应仍较紧张,需从莫桑比克的卡布拉巴萨水电站输入。

农业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7.8%(1982)。有两种截然不同经营方式。“黑人家园”内至今保存着村社土地所有制,盛行粗放的自给性农牧业。由于土地少,土质差,缺乏资金和生产设备,生产远不敷需要。白人地区农业以私人经营的农牧场为主,大公司经营的种植园为数不多,但对某些作物的生产却居垄断地位。全境共有农牧场和种植园9万个,平均每个占地1000公顷,雇用大批黑人,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进行商品性生产。种植业约占农业总产值3/5,畜牧业占2/5。现有耕地1362万公顷(1982),占国土总面积11%,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带、河流谷地和内陆高原东部。在内陆高原中、西部广大干旱区内,耕地多分布于灌溉地上。大量土地用作粗放草场。

玉米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占作物总面积70%,常年产量近1000万吨(1981—1982年度832万吨),居非洲首位,自给有余,出口邻国。广泛种植于年降水量超过500毫米地区,德兰士瓦省和奥兰治自由邦东部高草原是集中产区,素称“玉米三角区”。小麦主要由白人农场经营,是非洲仅次于埃及的第二产麦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较快,1981—1982年度产233.9万吨,已可满足境内大部需要。开普省西南部地中海式气候区历来是主要产区,有“小麦谷仓”之称。高粱是当地黑人种植的传统作物,现虽逐步被玉米替代,仍是“黑人家园”内的主要作物之一。次要作物有大麦、黑麦、燕麦等。

经济作物以甘蔗最为重要。皆由种植园经营,集中分布于纳塔尔省近海的丘陵坡地上,粗糖年产200万吨以上(1981~1982),除供应国内市场外,年出口70~80万吨,产量与出口量均居非洲首位。棉花、烟草以及花生、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有限,主要供当地消费。

商品性菜园和果树园艺业在经济中所占地位日趋重要。德兰士瓦省所产蔬菜供应城镇居民,纳塔尔沿海和开普省西南部蔬菜还向欧洲出口。开普省西南部是非洲重要水果产区,盛产柑橘、葡萄以及苹果、梨、桃、杏等。德兰士瓦省低草原的柑橘和高草原的果树发展也很快。此外,纳塔尔沿海和开普省东南部大鱼河谷地还产菠萝、香蕉、木梨、鳄梨等水果。

畜牧业

曾长期是南非农业主导部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产值才被种植业超过。1982年天然牧场面积8003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2/3。牲畜以毛用绵羊为主。羊毛产量(1982年近10万吨)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出口值仅次于黄金。澳大利亚美利奴羊与当地品种培育育成的南非美利奴细毛羊约3170余万只(1982),粗放饲养,能适应内陆高原中西部干旱草原和半荒漠的自然条件,平均每只羊剪毛量5.5~6千克。近三四十年来,在开普省西北部奥兰治河中游和莫洛波河流域,卡拉库尔羊发展很快,已有近170万只。养牛方式分两类:一类是集约饲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以鲜奶和奶制品供应城镇;另一类是粗放的放牧饲养,分布于“黑人家园”和中西部白人经营的农牧场,以肉用或肉、乳兼用牛居多。

交通运输业

铁路构成交通网主干,1982年总长2.4万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1.9公里,铁路总长和线网密度均居非洲首位。除少数支线外,俱采用1067毫米的非洲标准轨距,线路质量好,大多用内燃机车或电力机车牵引,运力大。德兰士瓦省南部和奥兰治自由邦北部铁路网最稠密,各条干线均由此通往沿海港口,主要有约翰内斯堡至开普敦、伊丽莎白港和德班等干线。同邻国间也均有铁路联系,其中比勒陀利亚—马普托线是南非经济中心区通海最短线路,历来对进出口运输有重要作用。公路在短途运输和作为铁路辅助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二级公路计18.6万公里,其中3.8万公里为沥青路。重要干线有约翰内斯堡至德班和开普敦、比勒陀利亚—墨西拿、德班—开普敦沿海公路等。

对外联系主要靠海运,有德班、开普敦、伊丽莎白港、东伦敦等现代化港口,前3港皆有专用的集装箱码头。德班一向是较大货运港(年吞吐量3000万吨以上),开普敦是较大客运港。为适应煤、铁等矿扩大出口的需要,已在东海岸和西海岸分别兴建和扩建理查兹贝和萨尔达尼亚两港,前者近年吞吐量已赶上德班。

航空运输亦发达,有175处民用机场,其中8处是主要机场。航空线通境内主要城镇。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之间的斯穆次航空港是南半球空运枢纽之一,开普敦和德班也都有国际航空港。

地区经济差异

(1)东北区,包括德兰士瓦省和奥兰治自由邦北部。大部属海拔1000~1800米的高原,气候温和,年降水量500~750毫米。集中着南非境内大部分矿藏。是南非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工业高度集中于德兰士瓦省南部和毗邻的奥兰治自由邦北部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的地带,工业产值占南非60%。金矿开采居世界重要地位,同时开采金刚石、铁、煤、钒、铂、铬、铀、石棉等。制造业以钢铁、化学、机械工业最重要。玉米、小麦、向日葵、烟叶、柑橘等生产和商品性菜园、乳用养牛业发达。城市众多,除首都比勒陀利亚和南非经济中心约翰内斯堡外,有世界较大黄金冶炼中心杰米斯顿,南非较大煤炭基地威特班克,全国轧钢和机械工业中心弗雷尼欣,金矿开采中心斯普林斯、克莱克斯多普、韦尔科姆,钢铁城市范德拜尔帕克,化学工业中心萨索尔堡等。

(2)东南区,包括纳塔尔省和开普省东南部。背山(德拉肯斯山)面海(印度洋),地形上属沿海低地和山前丘陵。多优良港湾。气候暖湿,年降水量 800~1000毫米。多煤藏。农业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盛产甘蔗、香蕉、菠萝等水果,商品性菜园发达。制糖、食品加工、炼油、石油化工、汽车装配等工业较发达;还有采煤、纺织、电力、船舶工业等部门。城市多分布于沿海,有德班、伊丽莎白、东伦敦、理查兹贝等港市,较重要的内陆城市有轻工业和文化中心彼得马里茨堡、采煤和钢铁工业中心纽卡斯尔等。

(3)西南区,包括开普省西南部宽100~150公里、长 600公里的弧形地带。地形以山地为主,居民多住于狭窄的沿海低地和山间谷地。属地中海型气候区,年降水量 500~1000毫米。地处世界重要航线交会点,是南非境内开发最早的区域。商品性农业发达,盛产小麦、蔬菜、葡萄等水果。开普敦及其周围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区,工业产值约占全国15%,食品罐头、酿酒、纺织、皮革、炼油、造船等工业较发达。

(4)中西部区,包括奥兰治自由邦西南部和开普省大部。属干旱的内陆高原和西部沿海荒漠区。粗放畜牧业是主要经济部门。产羊毛、羔皮、肉用牛等。种植业限于河流沿岸灌溉地,产小麦、棉花、烟叶。工业以金刚石、铁、锰矿开采为主。主要城市有金刚石开采中心金伯利、交通枢纽和畜产品加工中心布隆方丹等。

参考书目

Г.Μ.莫伊谢耶娃著,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译:《南非共和国经济地理概况》,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77。

D.H.Houghton,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 4th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76.

参考文章

南非开发出抵抗玉米条纹病毒转基因玉米新品粮食作物

南非矶鸫的地理分布鸟类

南非歌鵖的名称类别、保护现状、地理分布鸟类

南非共和国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鲜食花生品种“南非”及栽培技术经济作物

南非鹨的名称类别、保护现状、地理分布鸟类

南非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地理学

将病毒基因转入烟叶南非尝试“种植”癌症疫苗经济作物

南非鹎的名称类别、保护现状、地理分布鸟类

南非雀鹰的名称类别、地理分布、保护现状鸟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成礼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南非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成礼;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6686.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