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悉尼

[拼音]:Xini

[外文]:Sydney

澳大利亚较大的城市和重要港口,新南威尔士州首府。位于大陆东南岸,东濒塔斯曼海,西接蓝山山脉东麓,北界布罗肯湾,南至哈金港。面积4074平方公里。人口331万(1982),占全州人口的62.6%,占全国人口的22%。

城市附近海岸曲折,多港湾。市中心区濒临的杰克逊港为帕拉马塔河沉降河口的遗迹,水深港阔,位置隐蔽,为一罕见的天然良港。河流和港湾把大悉尼市区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微有起伏的低地,往南高度渐增,过植物学湾已达海拔150米以上。北部为地势较高的丘陵地,布罗肯湾南岸已在海拔 210米以上。大市区的西部则为平缓起伏的丘陵,渐次向蓝山山地过渡。港湾深入内陆,港岸曲折破碎,又有较多的河溪分布,这一地形特点不利于大市区的交通建设,但周围比较开阔,对城市向外扩展十分有利(见彩图)。

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7.4℃。很热月(2月)平均气温22.0℃,最冷月(7月)为 11.9℃,但在大市区西部及西南部有时出现较严重霜冻。年平均降水量1215毫米,全年分配较均匀。阳光充足,平均每天日照时数6、7小时。

城市居民点始建于1788年1月,当时英国遣送的第一批流放犯在此登陆,并把这个登陆的湾头命名为悉尼湾(今市中心区北面的小港湾)。登陆留下的官员、士兵、家属和犯人等共有1030人,构成了澳大利亚殖民地的最初定居人群。以后30~40年间发展缓慢。从19世纪30~40年代开始,由于附近地区小麦种植和养牛业的兴盛,商业日渐繁荣,于1842年改设城市建制,形成了现在悉尼市的雏形。其时人口3万人左右,面积约4平方公里。1855年铁路通达,1926年建成市区地下铁路,1932年建成海港大桥,城市随之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悉尼的规模已超过墨尔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纺织、食品、锯木、制革、酿酒等轻工业和少数机器制造和冶金工业。战争期间和战后,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较大的工商业城市,现有1万多个工厂企业,分布于:

(1)中央商业区周围,有服装、家具、食品加工、印刷、轻型机械等小工厂;

(2)市区南部、植物学湾以北,有石油炼制、钢铁、机械、造纸、纺织、化学、油漆、塑料等工厂;

(3)西部帕拉马塔河上游地区,有铁路机械、橡胶制品、 农业机械、 汽车制造等工厂;

(4)沿主要公路线西侧的西南和西北方向,有食品加工、轻型机械等工厂;

(5)港滨区,有制糖、锯木、煤气等厂。现代化大工厂主要分布在新兴的植物学湾岸和大市区西部工业区。

悉尼港是世界靠前流的港口,港区在杰克逊港南岸,离海口8公里,低潮时主航道水深 12.8米。码头区靠近市中心,有120个泊位和长达 18公里的装卸区,拥有现代化的港口设施。进口以石油产品为主,其次为木材和日用杂货。出口煤炭、羊毛和小麦。也是一个重要的客运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适应南部新工业区发展需要,又就近在植物学湾北岸建设新港,其主航道低潮时水深 19.8米,能接纳 20万吨级的巨轮。1979~1980年,悉尼和植物学湾港国际和国内贸易货物吞吐量共达2880万吨。

悉尼对外交通畅达,公路北达纽卡斯尔,南至钢城伍伦贡,西通煤都利斯戈和巴瑟斯特,并连接全国各地。有多条国内和国际航空线,国际机场位于市东南植物学湾北岸的马斯科特,为全国较大航空港。

城市的中央商业区在杰克逊港南岸。在北起湾岸的“圆形码头”、南至中央火车站、东抵多曼恩公园、西止达令港港岸之间的地区,为 机关、大百货商店、各种金融贸易机构和娱乐场所聚集的闹市中心。自布罗肯湾至赫肯港沿岸有多处极好海滩,这儿的冲浪运动世界闻名。市内保存有建于19世纪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位于本尼朗角的悉尼歌剧院的风帆式建筑,已成为该城的标志。海港桥和格拉德维尔桥横跨帕拉马塔河南北两岸。海港桥是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主桥跨度长503米,连引桥全长1149米,为世界上较长的单孔钢架桥。市内有1805年建立的悉尼大学,还有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艺术馆等。多绿地,市南有皇室国家公园,市北有库林盖猎地等自然园林区。

参考文章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予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悉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予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667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