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qiu zhiwu quxi fenqu
[外文]:flora division of the earth
根据不同气候带条件下的植物区系生态条件的差别以及区系形成、发展的共同性,把地球上的植物区系划分为从小到大、彼此从属的单位。植物区系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系统发育的制约,同时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其中最主要的环境条件是温度和水份等因素。因此,在不同的气候带必然出现不同的植物区系成分,组成各具特点的植物群或植物区系。德国植物学家G.狄尔斯1929年在《植物地理学》一书里,最先把全世界的植物区系划分为6个区(界):
(1)古热带植物界,包括马来西亚植物区、印度-非洲植物区;
(2)开普植物界;
(3)泛北极植物界,包括东亚植物区、中亚植物区、地中海植物区、欧洲-西伯利亚植物区、北美植物区;
(4)新热带植物界;
(5)南极植物界;
(6)澳大利亚植物界。
H.G.A.恩勒1936年根据植物区系发生的原则,进一步把地球植物区系划分为5个带,32个区,102个省。它不失为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分区体系,也是第一个植物区划的范例:
(1)北方非热带植物带(即古北极植物带),下分9个区和47个省;
(2)古热带植物带,下分9个区,33个省;
(3)中美-南美植物带,下分5个区,13个省;
(4)南方植物带,下分6个区,9个省;
(5)海洋植物带,下分3个区。
R.古德沿用狄尔斯的分区原则,1974年把全球植物区系分为泛北极、古热带、新热带、南非、澳大利亚、南极6界,下属37个区,127个省。
А.Л.塔赫塔江的植物区系分区(1978)和古德的一样,也沿用了狄尔斯的分区原则,把地球植物区分为6界147个省。
但是这些分区体系是在海陆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或者是以植物分布的现状为依据,存在局限性。例如,把我国北部的植物区系归入泛北极界,而华南的则归入古热带,使我国的植物区系成为热带与泛北极的混合物,这同我国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不相符合。植物区系分区必须以地球植物区系,至少是种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为依据,并参考现状分布,才能合理地反映植物区系分区的实质。
根据大陆漂移的理论,中生代的造山运动把几个古陆联成一片,印支运动进一步把华夏古陆南部和印度 半岛及马来半岛联结起来,华夏古陆成为种子植物及有花植物主要的发源地。随着大陆块的分裂和漂移,有花植物在各个大陆块的独特条件下继续发展下去。因此,把亚洲热带植物区系与非洲热带植物区系合并在古热带界内是不恰当的。同样,我国植物区系是从华夏古陆演发出来的,不应该把它归入泛北极界或古热带。
植物地理学家一般把我国植物区系归入泛北极界和古热带界,认为它是受到北极起源及热带起源的影响。北极起源论者认为,我国植物区系是从北极经日本到达喜马拉雅山,然后再分别折向东方和南方。也有一些我国学者认为,我国植物区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在中生代初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而喜马拉雅区系是第三纪喜马拉雅山从地槽隆起时,由我国植物区系扩展过去而形成的,它是我国古植物区系的后裔。来自热带的提法,是从我国南部具有许多热带种类植物着眼的。但热带地区植物区系缺乏象我国植物区系中那样古老的科属,因此热带科属只能是从古老的我国原始科属演发出来。
我国学者吴征镒根据对我国2980属种子植物分布的比较分析,将我国植物区系的分区划分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1979年他根据植物区系分析和各地优势植被的区系组成,将我国植物区系分布区划为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下属7个亚区和22个地区。
我国学者张宏达1980年提出的地球植物区系分区方案为:
(1)劳亚植物界:北美植物区,欧洲-西伯利亚植物区,古地中海植物区;
(2)华夏植物界:东亚植物区,马来西亚植物区,印度-喜马拉雅植物区;
(3)澳大利亚植物界:东北澳洲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西南澳洲植物区;
(4)南美植物界:南美植物区,中美植物区,安达斯植物区;
(5)非洲植物界:南非植物区,中非植物区,北非植物区,马达加斯加植物区;
(6)南极植物界:新西兰植物区,胡安-斐南德斯植物区,亚南极群岛植物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昂雄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地球植物区系分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昂雄;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