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iran yiyuandi
[外文]:natural epidemic focus
在自然界某些野生动物中长期保存某种传染性病原体的地区。在自然疫源地内,某种疾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特殊媒介感染宿主动物,长期在自然界循环,不用依赖于人延续其后代,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给人造成人间流行。自然疫源地学说是苏联学者Е.Н.巴甫洛夫斯基在调查了远东森林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后创立的。此学说最初只限于以节肢动物为媒介的野生动物病,以后扩展到非虫媒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和钩端螺旋体病。
疫源地类型一般可分为自然疫源地带、独立自然疫源地和基础疫源地等类型。自然疫源地带指某自然疫源性疾病呈不连续的链状分布,如流行性乙型脑炎自然疫源地带,大致分布在南纬8°至北纬46°和东经87°~145°之间,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独立自然疫源地是指由于地理的或生态系的天然屏障而隔开的自然疫源地,如苏联里海西北部鼠疫区被乌拉尔河、伏尔加河和里海隔开成为若干个独立的自然疫源地;基础疫源地是一小块常是宿主最喜欢栖息、病原体被固定而长期保存下来的地区,有时把鼠洞也归属于基础疫源地,或把前者称中疫源地,后者称小疫源地。
疫源性疾病特点具有地区性、季节性,并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1)地区性。不同的生态景观有不同的生物群落,流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就不同。如蜱传回归热只在荒漠中出现;鼠疫的典型自然疫源地多存在于草原、半荒漠、荒漠地区。同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流行规律也因地区而有所不同,如荒漠中的鼠疫和高山草原的鼠疫,无论病原体的特点或流行季节都不同。
(2)季节性。传染源的动物种类不同其发病季节不同。如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蜱是传播媒介,蜱最活跃的时期出现在5~8月(北半球),因此这个时期是蜱媒脑炎发病率较高的季节;乙型脑炎在低纬度地区季节高峰的出现时间比高纬度地区早,流行时间也长,我国广东省乙型脑炎于6~7月开始流行,高峰多在7月,而辽宁省于9~10月流行,高峰在9月。
(3)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明显的影响。如垦荒、水利建设等改变了原来的生物群落,使病原体赖以生存、循环的宿主、媒介发生改变,因而导致自然疫源地的消灭或产生新的疫源地。掌握自然疫源地的分布规律,可以对这些疾病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以便预防疾病的传播和消灭某些疾病的原始疫源地。
参考书目
耿贯一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79。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雨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自然疫源地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雨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6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