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我国南极考察

[拼音]:Zhongguo Nanji kaocha

[外文]:China,s Antarctic expedition

我国自1980年初派出董兆乾、张青松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以来,至1984年先后派出40名科学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南极站参加度夏和越冬考察,并参加了1981年1~3月“首次国际南大洋生物系统和资源考察”,澳大利亚、日本和联邦德国分别组织的“南大洋考察”,以及新西兰1983~1984年度的南极夏季考察队。1985年1月,有2人参加“南极条约系统讨论会”,到达南极极点──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我国赴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对气象、冰川、地质、地貌、地球化学、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地球物理以及发电装置和寒带建筑等项目进行了考察,采集了许多标本和样品,撰写出40多篇科学论文,并发现了几个生物新种。现已出版《南极科学考察论文集》第1、2集。1980年5月,成立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1983年我国加入《南极条约》,并出席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第16、17、18届会议。

1984年,我国首次派出南极考察编队。编队由南大洋考察队、南极洲考察队、“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和“J21”号打捞救生船所组成,共591人,编队总指挥是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1984年11月20日编队从上海出发, 1985年4月10日返回上海。航程 26433.7海里,历时 142天。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我国南极长城站。 站址位于南纬 62┦12′59″, 西经58┦57′52″,为常年(越冬)站。(见彩图

在建站的同时,考察队进行了极地和南大洋科学考察。“向阳红10”号进入南极圈的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进行考察,36人登上了南极半岛的雷克鲁斯角。南大洋考察队对南大洋南北跨越7个纬度、东西跨越14个经度,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了磷虾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多学科调查。在34个站位进行了海洋水文、气象、生物、化学、地质和地球物理等 6个学科23个项目的综合观测。共取得温、盐、深测量数据6万组;数百瓶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样品;成体磷虾109公斤,并进行了活体培养;1920海里的重力测量数据、1682海里的磁力测量数据、4850海里的水深测量数据。南极洲考察队进行了生物、地质、地貌、高层大气物理、地震、气象、测绘和海洋等学科的考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志专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我国南极考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志专;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640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