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我国的寒潮

[拼音]:Zhongguo de hanchao

[外文]:cold wave of China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9月~翌年5月)危害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当聚集在高纬地区的强大的冷空气迅速向南移动并侵入我国时,常使沿途剧烈降温,并造成大风、雨雪等天气。我国中央气象台从全国大范围的角度出发,用日均温的过程总降温高于10℃和温度负距平(低于平均值的数值)的绝对值高于5℃, 或者过程总降温高于7℃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高于3℃作为标准,根据寒潮影响地区的大小,分别定义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

寒潮路径

寒潮的爆发在低层大气中表现为冷性高压的加强南下。侵入我国的寒潮对应的地面冷高压路径可分为西方、 西北方、北方、东北方4种。其中以西北路径为最多,约占60%,其冷高压主要来自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势力一般较强;其次为北方路径,占19%,冷高压从太梅尔半岛附近南下,经蒙古西部进入我国,势力也较强;再次为西方路径,占15%;其他路径(包括混合路径)占7%。(见图)

影响地区与频率

在我国由寒潮所引起的降温分布受地形的影响很大。1955年秋季~1975年春季期间,青藏高原及其周围边缘地区受寒潮的影响较弱,尤其是高原东南部背风坡,过程降温值平均仅4~6℃,而青藏高原外围较远的北面、东面和东南面所受的影响都较强;位于太行山东侧、燕山南侧平原上的北京、保定、石家庄一带,降温明显偏小。一般而言,寒潮对北方的影响强于南方,西北、华北、东北的北部是受寒潮影响较强的地区,过程降温值平均12~14℃;但江南的南部到华南北部的南岭一带,寒潮降温却达到和三北北部相同的强度,平均为12~13℃,1955年秋季~1975年春季降温较大的一次,南岭一带甚至比北方还强,达25℃。

平均而言,我国每年出现寒潮的次数约为6次,但各年差异很大,寒潮出现次数最多的年度达10次,而出现最少的年度仅2次。 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出现在10月~翌年4月,9月和5月很少。各月出现寒潮的总次数,以11月最多,共25次,约占1/6,即平均每年有一次;12月22次;1月18次;2月21次;3月和4月均为20次;10月15次;5月6次和9月4次。夏季不能形成寒潮。

后果

寒潮的侵袭,往往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急剧的降温往往带来冻害、低温冷害,尤其在我国南方,常使越冬作物及耕牛冻死;寒潮影响到南岭以南,又使热带经济作物遭受严重的、甚至毁灭性的灾害。寒潮带来的秋季早霜冻、春季晚霜冻对农业生产危害亦很大,春季寒潮容易造成倒春寒。寒潮地面冷高压南下常常造成大范围大风,陆上较大风力有时达10级左右,海上则超过10级。大风常吹翻船只,房屋、通迅设备等遭破坏,而以渤海的风暴潮危害更大。当寒潮袭击并伴有暴风雪时,对北方广大牧区的放牧威胁严重。有时寒潮伴有大范围大雪或局部暴雨;在寒潮冷锋附近或寒潮过后低温持续时间内,在黄河以南地区可能会出现冻雨(又名雨淞),给交通、通迅、工业等带来很大灾害。

由于地形作用及海陆分布的热力影响,冬季在欧亚大陆东岸形成大气对流层中稳定而强大的东亚大槽(低气压槽),我国正位于槽后,强的西北气流常引导低层高纬冷空气由西伯利亚南下入侵我国,而冬季的西伯利亚是北半球最寒冷的陆地,因此,侵入我国的冷空气常常很强,其中多已达到寒潮的强度,使我国冬季成为北半球同纬度最冷地区。

参考文章

我国的寒潮(coldwave of China)我国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坚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我国的寒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坚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640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