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转换断层

[拼音]:zhuanhuan duanceng

[外文]:transform fault

岩石圈板块的守恒型边界。加拿大J.T.威尔逊1965年创立的一个断层新类型。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

转换断层在洋底均呈线状分布,长度数百至数千公里,如东太平洋的门多西诺断层带,默里断层带等,它们不仅使两侧洋底有很大的高差,且平移错断了洋底的重力和磁异常条带,故这些大断层又被称为断裂带。然而,大陆区内的转换断层,如圣安得烈斯断层情况则更为复杂。

活动特征

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它与通常的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若以洋中脊为标志(图1a),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的反方向运动而成为活动断层;在两个洋中脊的两外侧因相对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成为无活动特征的断层线(图1b)。由于洋底岩石圈背离洋中脊向两侧推移,使转换断层远远延伸,并使另一端与生长边界或消亡边界相遇而突然中止。

组合形式

转换断层因两端联接生长边界或消亡边界,又因消亡边界的凹凸方向性,从而组合成 6种类型。这6类又有左行和右行(图2a)之分,就构成12种组合形式。在演化中,这3种板块边界之间的岩石圈的消长就发生明显的变化,有的不变,有的增长,有的缩减(图2b)。

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概念时曾预言了美国西部平移性质圣安得烈斯断层为转换断层,其南端截断了伸入加利福尼亚湾的东太平洋中央海岭,其北端则应在加拿大西岸外与一洋中脊相联接。不久,胡安·德富卡和戈达洋中脊的发现,充分证实了板块构造运动的关系。

转换断层的提出为证实板块构造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岩石圈板块在地球表面运动的轨迹就是转换断层,这种运动特征符合欧勒定律(见转动极)。这一理论认识也被板块运动的球面几何关系所证实(图3中a、b两板块均绕转动极ρ转动)。如用作图法,对大西洋中脊的各转换断层段分别作垂直于该转换断层段的球面大圆,它们都相交于一个很小区内,这个小区(理解为一个极点)在北纬58°,西经36°附近,即为性质属小圆的岩石圈板块运动的转换断层的共同转动极。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岩石圈板块运动具球面刚体转动性质。

参考书目

K.C.Con ,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Pergamon Press,New York,1990.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理群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转换断层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理群;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628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