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ao
[外文]:rice
禾本科(Gramineae)稻属(Oryza)草本。也称禾、谷,古称稌、秜等。野生稻大多为多年生,栽培稻则系一年生。世界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产区分布稻的生产遍及除南极地区以外的各大洲,从北纬50°~51°(我国黑龙江的黑河流域)到南纬34°~35°(南美洲大西洋沿岸),从平原到海拔2700米的高原地带都有栽培。东南亚因有季风影响,多数国家雨量充沛,气温较高,植稻历史悠久,是水稻生产最集中的地区,播种面积约占全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以上。1985年世界水稻播种面积为14467.4万公顷,总产量为46597万吨。 其中我国水稻播种面积为3207.5万公顷,总产量为17147.9万吨,居首位,印度第二,再次为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日本、缅甸、菲律宾、 、柬埔寨等。此外,美国南部、西部沿海和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和古巴,欧洲的苏联、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非洲的埃及、塞拉利昂、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马里和尼日利亚,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也有稻的栽培。
稻的生产在我国遍及各省(自治区),而以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主。广东、广西和福建主要是双季连作稻;长江流域各地也有一部分双季连作稻;长江、黄河之间是发展中的稻麦两熟地区;黄河以北,东北至黑龙江,西北至新疆,不少是新稻区和盐碱地稻区,其中有不少是商品粮比重很高的高产稻区。1957年丁颖根据我国稻作区域的自然条件、品种类型、耕作制度以及行政区域等特点,将全国划分为:
(1)华东、华中单、双季稻作带,②华南双季稻作带,③华北单季稻作带,④东北早熟稻作带,⑤西北干燥区稻作带,⑥西南高原稻作带共 6个稻作地带(图1)。
分类和起源栽培稻系由野生稻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共同作用下演变而成。野生稻的种类很多,自生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沼泽地或河流盆地。大多匍匐散生,粒小而长,有芒,极易落粒。1931年R.J.罗斯契维兹根据稻属植物的形态和地理分布,将稻属植物分为4组,包括19个野生种;并认为其中的栽培型野生稻组中所包括的 5个野生种是现今栽培稻种的祖先。此后,由于新的野生种不断发现,又有不少学者对稻属植物的分类和命名提出了各种改进意见。1963年,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举行的水稻遗传和细胞遗传学会议上,对于稻属中的19个种提出了新的分类和命名。1976年张德慈又对分类法作了改进,将稻分为20个种。 新的分类法已将普通野生稻学名O.sativaf.spontanea改为O.rufipogcn (表1)。
稻属中只有普通栽培稻(O.sativa,亚洲栽培稻)和光稃稻(O.glaberrima,非洲栽培稻)为栽培稻种,染色体数2n=24,为AA染色体组。根据遗传结构和形态特征的相似性,不少学者认为普通栽培稻系由多年生普通野生稻 (O.rufipogon)演化而成。光稃稻是一个较原始的栽培稻种,目前在西非以西的部分地区仍有栽种,可能系由多年生野生稻(O.longistaminata)演化而成。
关于亚洲稻的起源中心问题,争论颇多。根据我国学者丁颖的研究,在我国迄今所发现的3个野生稻种即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中,普通野生稻的性状与栽培稻的籼稻最相类似,且二者易于培育结实,故可认为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这个野生稻种在云南、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省(自治区)的主要河流流域和沼泽地有广泛分布(图2)。又根据考古学证明,我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稻谷遗存物的达30多处,其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桐乡罗家角遗址距今均已有7000年左右。殷商时(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甲骨文中出现等“稻”字,也属世界最早(见我国水稻栽培史)。因而可认为我国栽培稻有独立的演化系统;我国南方云贵高原一带是我国栽培稻,甚至可能是世界栽培稻的起源地。瑞士植物学家A.P.德堪多认为普通栽培稻起源于我国至孟加拉一带。苏联植物学家Н.И.瓦维洛夫主张印度起源说。现在多数学者认为云南和阿萨姆一带是普通栽培稻的起源地。由此向西、向南传入印巴次大陆和中南(印度 )半岛,向东传入我国南方和长江流域;然后由我国中、南部或由华北经 传入日本。非洲现在种植的普通栽培稻是10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人传去的。分布于西非的非洲稻曾随移民传到中南美洲,但几乎未向其他地区扩散。
形态特征根属须根系,不定根发达,发根节位随生育过程而逐渐增多。根系主要分布在离土表10厘米以上土层中,分布范围也随发育进程而不断下伸扩大。茎秆圆形,中空有节,一般由9~19个节和节间形成。茎上部4~6个节间能明显伸长,形成茎秆,基部5~13个节间不伸长。生育期长的品种茎节数和伸长节间一般多于生育期短的。茎内的维管束与根、叶内的维管束相连接,担负输导作用。此外,茎秆、叶鞘基部与茎节联接处和根部之间还有大量由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形成的裂生通气组织相互连通,是沼泽植物特有的,由茎、叶向根部输送空气的通道,作用在于补充水田供氧的不足。基节上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可形成分枝,称为分蘖。这类节称为分蘖节,这类腋芽称为分蘖芽。叶有叶鞘和叶片,二者交界处为叶枕,内有叶舌,两侧有叶耳。叶鞘卷抱茎秆而不愈合,叶片为长披针形,大小和形状随叶位的高低和品种的不同而异。植株体内光合产物的运转与叶的部位和年龄有关,随着生育期的进展,处于功能盛期的叶片不断向高叶位转移。
穗为圆锥花序,在穗轴的每个分枝(小穗梗)末端着生1个小穗,基部有2个退化护颖。每个小穗有小花(又称颖花)3朵,下部的2朵退化,仅残存外稃,位于发育小花的两侧。发育小花由外稃(外颖)、内稃(内颖)、2个浆片(鳞被)、6条雄蕊和1个雌蕊组成(图3)。内、外稃合缝位于扁形稻粒中间,而不在两侧,是稻属的特征。果为颖果,带内、外稃的通称稻谷,除去内、外稃的通称米粒(糙米),内、外稃通称谷壳(图4、图5)。果皮、种皮和糊粉层合称糠层(又称皮层),碾米时将内、外稃和糠层连同胚一同剥离,成为精白米。种皮有黄、红、紫黑等颜色,是区别品种的重要特征。(见彩图)
类型栽培稻可按形态特性、生育期长短、生态适应性和子粒的生化成分等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但彼此之间具有亲缘系统上的联系性。因而类型的区分只是相对的。
籼稻和粳稻是栽培稻种的两大类型或亚种,也有主张再加一个爪哇型的。对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一般认为籼稻是栽培稻的基本型,粳稻是籼稻的变异型。日本学者曾把籼和粳定名为印度型和日本型。丁颖把籼稻定名为籼亚种(O.sativassp.hsien),粳稻定名为粳亚种 (O.sativassp.keng),以反映二者的亲缘关系。但周拾禄根据我国北方距今5000年以上文化遗址和江汉平原、江浙一带以至云南西部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粳稻的事实,以及根据具有野生稻特性的“塘稻”可与某些粳稻品种培育结实的事实,认为粳稻不是由籼稻演变而成的生态变异型,而是两个亚种。近代的酯酶同工酶的测定也证实籼稻和粳稻在遗传上是异源。因此籼稻与粳稻的起源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籼稻和粳稻的主要区别是:籼稻株形松散,分蘖强,叶色较淡,易落粒,成熟较快,通常无芒,米粒细长,颖毛短而散生,煮饭粘性较弱而胀性较好,适应于高温、多湿的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淮河以南的平地、低地。粳稻株形紧凑,分蘖弱,叶色较深,不易落粒,成熟较慢,有些品种有芒,米粒短厚,颖毛长而密或无颖毛,煮饭粘性较强而胀性较差,适应温带气候,且较耐寒,在我国除太湖地区外,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各地。云贵高原是在低海拔种籼稻,高海拔种粳稻,中间地带则籼粳交错。
糯稻和非糯稻主要是米粒所含淀粉特性的差异。糯稻米粒含支链淀粉98%以上,不含或含很少直链淀粉,因而粘性强,胚乳干燥后呈乳白色,不透明,煮饭的胀性差。非糯稻谷粒除含支链淀粉外,还含有20~30%的直链淀粉,因而粘性小,煮饭的胀性大。糯米淀粉吸收碘的能力低,遇碘溶液呈棕红褐色;非糯米吸碘力强,则现蓝紫色。非糯稻和糯稻都有籼型和粳型。非糯稻与籼型糯稻培育结实正常,与粳型糯稻培育仅部分结实。
水稻和陆稻野生稻自生于沼泽地区。关于水稻和陆稻的分化过程,也有不同意见。一般认为由野生稻驯化演变最初形成的栽培稻种是水稻;陆稻是栽培稻适应旱地生态条件而形成的变异型,在有水层的土壤上也能生长。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陆稻有较强的耐旱性,根系较发达,表皮较厚,气孔较少,裂生通气组织仅有残存。水稻特别是浮稻和深水稻则根部与茎叶间有裂生通气组织贯通,故耐涝性强。浮稻和深水稻分布于江河下游低洼地带和湖泊沿岸的洼堤、塘田、湖田。浮稻浮生水中,地上茎节能发根、分蘖,并随水位上涨而伸长,茎长可达5米以上;深水稻茎高170~270厘米,生存的水深可达140厘米左右。水稻和陆稻都有籼型和粳型。
晚稻和早、中稻无论籼稻或粳稻,按生育期长短都可划分为早、中、晚熟。生育期长短由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等遗传性决定。由于水稻原产于高温、短日照的热带地区,高温和短日照可使营养生长期缩短,低温和长日照则可使其延长。但早、中、晚品种对温、光的反应又有不同。晚稻对短日照敏感,只有在严格的短日照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感温性而正常抽穗成熟。早稻则对日照长短无严格要求,而感温性显著。水稻整个生育期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生殖生长期较稳定;营养生长期则可分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和可变营养生长期,后者易受温、光等条件的影响而变化(表2)。
生育特性水稻喜高温、短日照、多湿,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但以层次分明、保肥、保水、通气性能好的水稻土为宜。土壤酸碱度要求接近中性,但酸性红壤和盐碱地,经灌水洗去盐碱和酸性物质后也可用以栽培水稻。陆稻能适应旱地栽培,但在淹水条件下生长发育更好,耐酸性也较强。水稻从种子萌发到重新形成种子的全部生育过程,可分为幼苗、分蘖、长穗和结实4个阶段。
(1)幼苗期。从种子萌发开始。发芽的较低温度为10~12℃,最适温度为28~32℃。在水分多而氧气供应不足的条件下,先出幼芽;氧气供应充足,则先出幼根。首先破颖壳而出的芽鞘(鞘叶)呈筒状,不含叶绿素。接着从芽鞘长出第1张极小的绿色叶片,称不完全叶;以后长出的真叶都具有叶鞘、叶片、叶舌、叶耳等部分,为完全叶。胚根与芽鞘几乎同时破颖而出。当第 1张完全叶生长时,在芽鞘节上长出不定根,开始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以后每抽出一叶,在其下第3节位上生出新根;在第3张完全叶展开前,幼苗赖以生长的养料主要来自胚乳,以后就靠根系从土壤中直接吸收,因此三叶期又称离乳期。一般在离乳期以前(即在二叶期)开始施用离乳肥。
(2)分蘖期。当秧苗长出4张叶片时,即进入分蘖阶段。在田间条件下,这一时期要求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上,并有较强的光照条件和充足的肥水供应。直接从主茎上发生的分蘖称一次分蘖,由一次分蘖再发生的分蘖称二次分蘖。在大田一定栽植密度下,二次分蘖很少发生。能抽穗结实的分蘖为有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高位分蘖为无效分蘖。插秧过深、过密会使分蘖数减少。主茎上新叶出现与分蘖的发生有一定的同步(同伸)关系,其相差总是3个叶节。如主茎长出第4叶时,所发生的分蘖必在第1叶节上,而第1叶节上的分蘖与第5叶同步,称为叶蘖同步(同伸)规律。根据这一规律,生产上可用主茎叶龄和分蘖节数来估计利用分蘖的潜力,确定合理的栽插密度和田间管理措施。
(3)长穗期。即从茎秆顶端的生长点开始分化至抽穗前的阶段,也是茎的节间迅速伸长(拔节)的时期。历时30天左右。幼穗生长点一旦开始分化,植株就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分蘖停止,叶色褪淡,同时地上部节间开始伸长(生长期的晚稻是先拔节,后才进入穗分化)。幼穗分化时,由剑叶原基的生长点形成第1苞原基,接着出现第2、第3苞原基,并相继形成一次枝梗原基、二次枝梗原基和颖花原基,再由颖花原基分化出护颖、外稃、内稃、雄蕊和雌蕊原基,以后发育成幼穗。此时,幼穗长约10~15毫米,经生殖细胞形成期、减数分裂期、花粉外壳形成期和花粉成熟期后,长成稻穗。
上述幼穗分化发育的过程与 3片顶叶的发育伸长和上位节间的拔长存在同步关系,可根据这种关系从茎、叶的生长情况来推测幼穗发育的程度。常用的方法有叶龄指数法、叶龄余数法和拔节期推算法等。稻穗大约在抽穗前28天开始伸长,抽穗前20天肉眼已能分辨。
颖花数的多少主要决定于穗分化的枝梗分化期,特别是二次枝梗分化期,穗分化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这一时期对环境条件反应敏感,低温能使枝梗和颖花分化期显著延长。特别是到了颖花原基形成和减数分裂期,抗逆性更弱,需要有足够的肥水供应和光、温条件,否则颖花数减少,已分化的颖花也易退化。
(4)结实期。是决定结实率与千粒重的关键时期。抽穗最适宜温度为25~35℃。从穗顶 叶鞘10%至全穗抽出约需3~5天;全田自始穗至齐穗约需5~8天。多于抽穗后当天或次日开花。开花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一般低于20℃或高于40℃时,受精就受严重影响。要求的相对湿度为50~90%。由始开到全开需10~20分钟,开花时花丝伸长外露,花药裂开散粉后花丝凋萎,花药下垂,内、外稃随之闭合。一般上午8~9时开花,11时左右达到盛花,开花过程历时约1~2.5小时。稻为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率极低。一般卵与一个雄核结合后约4~6小时就开始细胞分裂,开花后4~5天幼胚分化,开花7天后基本形成,约2周后完全形成。另一雄核与胚囊中两个极核结合后成为胚乳核,再经不断分裂形成胚乳细胞层,开花后4天已充满胚囊,胚乳开始灌浆。7~8天后米粒达较大长度,8~11天达较大宽度,子房内胚乳呈白色乳状,为乳熟期。16~18天后米粒达较大厚度,外型基本定型,胚乳中淀粉增加,并渐趋硬化,为蜡熟期。胚乳逐渐充实,直至谷壳呈黄颜色,米粒坚硬,为完熟期。收获时谷粒含水量常达20%左右。从穗分化至灌浆盛期,尤其是从颖花分化到减数分裂阶段,是结实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营养状况和高光效的群体结构,对于保证这一时期光合生产的速度,以及植株体内物质运转和分配状况的良好,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具有重要作用。子粒的干物质除少量由抽穗前蓄积在茎鞘中的贮藏物质转运而来外,大部分是抽穗后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因此,抽穗结实阶段仍需大量水分和一定量的矿质营养;同时需要通过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以提高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和将营养物质向穗部转运的能力(图6)。
栽培我国以水稻生产为主,陆稻种植面积仅占稻作总面积的2%左右,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河南、河北、辽宁、吉林等省。在东南亚和非洲则陆稻的栽培面积较大。陆稻一般为直播栽培,也可育秧移栽。水稻在我国多为移栽,但在黑龙江和其他一些地区也有少量直播稻分布。直播稻便于机械耕作,分蘖早、发育快,在良好的肥水条件下,产量也很高,因而在农业人口少,机械化程度高的国家颇受欢迎。此外,在已经收割的水稻残存茎秆上,还可从休眠芽萌发出再生分蘖,经过适当培育,又可长成植株,抽穗结实,称为再生稻。培育再生稻省去了播种等程序,管理简单,生长季节也短,我国长江流域中部以及美国、埃塞俄比亚等少数国家有再生稻分布。但直播稻和再生稻在水稻生产中均不占主要地位。移栽水稻的主要技术环节如下:
育秧培育壮秧是实现高产的基础。水稻育秧包括种子处理、播种和秧田管理等。
种子需选生长期适宜、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经过盐水精选、消毒和浸种催芽后,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种植制度等,确定最适时间播种。水稻出苗的较低温度,粳稻为12℃,籼稻为14℃,最适温度为26~32℃,一般以20℃左右对育成壮苗最为有利。常年旬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和12℃时,可作为早稻播种的界限期。中、晚稻迟播的界限期应根据品种在该地生育期间最适宜的齐穗期确定,以保证绝大多数年份不致遭受冷害,同时还应有利于后续作物的栽培。
种子稀播所育出的秧苗个体干物重量大,含氮率高,抗逆性好,带蘖的壮秧更具有若干生理方面的优势。但秧田播种密度要因秧龄长短等而异,秧龄愈长的,秧田群体叶面积愈大,愈宜稀播。因此早插的可稍密,晚插的应稍稀。
育秧方式按秧田水分条件可分为水育秧、旱育秧和湿润育秧等。水育秧对防治杂草和保温防寒有一定效果,但如管理不善,通气不良,有碍秧苗根系生长,且秧苗嫩弱,易于烂秧。旱育秧,特别是近年东北地区广为应用的“稀播、营养土、保温”条件下的旱育秧,生长条件良好,有利秧苗根系发育,可育出健壮秧苗,但易导致生长不良和发生立枯病,因此必须精整苗床,进行土壤消毒。温润育秧的优缺点居于上述两种育秧方法之间,我国南方各地应用较为普遍,采用这种方式时,秧田水分管理以“前湿后水”为原则。随秧苗的发育进程,从保持土壤湿润到浅水勤灌与露田相结合,之后达到保有一定的水层。这样能使土壤中既有良好的透气条件,又有必要的水分供应,有利于秧苗迅速扎根。秧田不宜施氮肥过重,否则秧苗生长软弱,降低抗逆能力。此外,按保温设施的不同,育秧方式还可分为塑料薄膜育秧和温室育秧等。采用这类方式增温效果显著,并可有效调节温湿度。温室育秧还可为育秧工厂化和移栽的机械化创造条件。
秧龄是检验秧苗是否健壮的重要指标。秧龄短,体内碳氮比低,移栽后发根快,但秧苗组织柔嫩,移栽时损伤大,本田生育期长;秧龄长,本田生育期短,有利提早成熟,但碳氮比高,移栽后成活迟,超龄秧常因营养生长不足而导致早穗减产。适宜的秧龄应根据品种、季节和播种密度等确定。一般早稻秧龄应短于晚稻,高温季节和播种较密时秧龄也宜较短。
栽插除需栽插适时和选用适龄壮秧外,合理密植是重要环节。适当加大基本苗的栽插密度有利于提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与所占地面之比),提高光能利用率。这在生长期短的情况下尤为重要。但栽插密度过高,易导致中、后期叶面积指数过大,使群体内部透光、通风条件恶化而造成减产。同时通过扩大单株主茎和分蘖的叶面积、延长叶片的寿命,也能提高叶面积指数。因而基本苗的栽插密度必须适当,要因种、因肥、因栽插早晚而异,以利于获得足够的穗数、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和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获得高产。除合理安排基本苗数外,控制较高苗数(总茎蘖数)也很重要。较高苗数过少时穗数不足;过多则影响光照条件,降低成穗率,也不利高产。矮秆、多穗品种(500千克产量35~40万穗)一般每亩较高苗数以 40~55万较为适宜。培育稻穗大粒多,成穗率高,较高苗数多控制在30万以下。每亩穴数矮秆常规品种一般为2.5~4万穴,培育稻1.5~2万穴,双季晚稻2~2.5万穴。生产实践还证明:采用宽行距、窄穴距的栽插方式,增产效果显著,有利于增加有效受光量,提高植株生长的整齐度。
施肥除氮、磷、钾外,稻对硅、镁、硫、钙的需要量也较大;铁、锰、锌、硼、钼等则属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以氮、磷、钾肥为主。其中氮肥对于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尤为重要。但氮过多则植株徒长,贪青倒伏,延迟成熟,空秕粒增加。每生产稻谷和稻草各1000千克时,氮的吸收量为15.0~19.1千克,磷酸为8.1~9.5千克,氧化钾为18.3~38.2千克,氮、磷、钾的比例为2:1:2~4。施肥量根据计划产量所需吸收的养分量以及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肥料的利用率确定。另外,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不同。拔节期以前,各种主要养分都能被迅速吸收;拔节孕穗期,氮的吸收量较高;孕穗期以后则氮的吸收减少,而磷、钾的吸收量相对增加。以氮肥而论,一般认为,基肥和有效分蘖初期或幼穗开始分化时的追肥,有利于分蘖和增加穗数;孕穗期的追肥则可使每穗总粒数增加。为了确定适宜的施肥时期,可对植株进行营养诊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看苗诊断,其中尤以陈永康根据叶色黑、黄和长势长相的变化,瞻前、顾后、看当时,通过综合诊断以确定肥水管理措施的方法,更为行之有效。叶色“黑”、“黄”变化是受植物生物学特性制约,与植株内部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分配有关。叶色转“黑”(深)表明氮素代谢旺盛;叶色落“黄”,则表明淀粉的积累,有利于生育时期的转换,也有利于抗逆性能的提高。叶色“黑”与“黄”的出现次数、早迟、深浅程度,因不同品种、栽插时间、土壤肥力而异。以我国江苏南部单季晚粳稻的“三黑三黄”现象来说,“一黑”发生在分蘖期,“一黄”发生于拔节前,“二黑二黄”发生于拔节至穗分化之间。“三黑”发生于孕穗期,“三黄”发生于抽穗前。根据不同生育期的要求和外界条件的变化,正确掌握叶色“黑”与“黄”的交替变化,适时适温地采取先促后控和促控结合的肥水管理措施,可以控制器官的协调生长,有利于高产的形成。单季晚稻生育期长,一般掌握“三黑三黄”为宜;中稻和早稻仅有“二黑二黄”、“一黑一黄”的变化。
灌溉水稻为沼泽生长作物,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足够的水分供应,是提高植株光合强度和根系活力的必要条件。灌水还可加速土壤中养料的分解与利用。此外,由于水与空气、土壤的比热和导热率等不同,灌水还常被用作调节温度的手段。由于某些杂草和病菌、害虫在淹水条件下生存困难,也可利用灌水来抑制稻田中的杂草和病虫害。但稻田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透气性差,易产生硫化氢等还原性物质,对水稻根系有害。
合理的灌溉量根据叶面蒸腾量、穴间蒸发量和稻田渗漏量所决定的稻田需水量以及不同生育期的水分要求确定。返青期、长穗期和抽穗期对水分的反应敏感,宜进行水层灌溉;分蘖期宜浅水勤灌,以促进分蘖,并在分蘖后期通过短时深灌或排水晒田,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灌浆、结实期行间隙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即可。排水晒田除可抑制无效分蘖外,还能改善土壤透气状况,增强好气性微生物活力,促使土壤中的养分被更好地分解、吸收。晒田还可促进生长新根,植株则因蛋白质合成受抑制,淀粉和纤维含量增加而增强了抗倒伏性。实行促控结合的灌水技术,是我国水稻栽培的传统经验。
育种我国稻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已收集到的地方品种达3500余份。育种方法主要包括:
(1)穗系选种(系统选择)。是传统育种的主要方法,50年代用此法选育的品种,如南特16、矮脚南特、陆财号、西湖早、老来青等,都曾产生过显著的增产作用。
(2)培育育种。用此法育成的品种是我国目前水稻栽培上的主体。20~30年代丁颖通过品种间培育育成中山1号、暹黑7号等品种。50年代,江苏省以胜利籼×中农4号培育育成南京1 号、广东省以矮仔占×广场13培育于1959年育成矮秆早籼广场矮,是我国培育育成的第一个矮秆高产品种。1961年又以矮仔占×惠阳珍珠早培育育成珍珠矮。这两个培育矮秆品种和矮脚南特,在60年代是南方稻区的主要推广品种和矮秆亲本。此后各地又相继选育了大批适应多种熟期的矮秆高产品种,如长江流域太湖地区的晚粳品种沪选19、鄂晚 5号和北方稻区的半矮秆品种吉粳60、辽粳5号等。后者为籼粳稻培育经过复交的粳型品种。 ③ 优势利用(植物)。我国培育水稻的研究始于60年代。1970年在海南岛普通野生稻中发现了一株花形败育型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接着先后育成了具有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野败”籼型三系培育水稻。又相继育成了粳型三系培育水稻。80年代以来,培育水稻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是我国水稻育种工作上一次突破性的成就。
此外,我国自1957年开始将辐射诱变方法应用于水稻育种也取得显著成就。如浙江1964年育成的矮辐 9号、原丰早等,现已有60多个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同时还选出一些较好的系。水稻花培育种先后产生过40多个品系,并已进行种植。
病虫杂草的防除水稻的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病毒病、幼苗猝倒病和胡麻叶斑病等。稻瘟病属真菌性病害,分布广泛。病菌在叶、节、穗和谷粒的各部产生斑点或病痕,幼苗期可引起成片死苗;分蘖期的植株受害严重时叶片干萎枯焦;出穗后可使茎节处成黑色折断或全穗枯死,穗的分枝和颖壳受害而影响结实。白叶枯病和纹枯病都是细菌性病害,前者在下部叶片边缘出现水渍斑点,叶色随着斑点扩大而逐渐变黄枯萎;后者最初在下部叶鞘发生湿润状灰绿色云纹斑块,随后叶鞘表面长满病菌的菌丝,渐次向上传染蔓延,引起全穗白枯或茎软腐倒伏。水稻病毒病目前已知有10多种,在我国以矮缩、条纹叶枯、黄矮和黑条矮缩等最为常见,多由黑尾叶蝉、灰飞虱、白背飞虱等传播。主要害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飞虱、白背飞虱、黑尾浮尘子和稻纵卷叶螟等。可采用耕作栽培技术、药剂防治,以及抗病虫育种综合防治措施。
稻田的杂草种类约有200种,其中对水稻为害严重的有20多种,主要有稗、牛毛草、异型莎草、眼子菜、鸭舌草、矮慈姑和四叶等。使用除草剂是较为有效的防除方法。
收获和利用收获期的确定,以谷粒成熟度为准。收获过早脱粒困难,谷粒轻,易碾碎;过迟则易落粒,米质因糠层增厚而变劣。一般以蜡熟末期为收获适期。机械收获有分解收割和联合收获两种方式:前者是将收割和脱粒等工序分先后进行,后者是在田间一次完成收割、脱粒等作业。一般稻谷的安全含水量为13~14%,如超过15%,在粮温25℃时两周即发热霉变。因此,种子入仓前要晒干扬净;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做好防潮、防热和防虫工作。
稻谷要经过砻谷、碾米和副产品整理等加工过程,才得到食用精米(见稻谷加工)。糙米约含淀粉75%,蛋白质8.5%,脂肪1%,所含矿物质中铁、钙较少,磷酸丰富,B族维生素也较多。营养物质大都存在于胚和胚乳的糊粉层内。米的蛋白质含量低于面粉,但易消化、吸收,并富含赖氨酸、苏氨酸等氨基酸。精米中的养分因糠层被碾去而有损失。米除煮饭作为主食外,也用以酿酒和制糕点等。
米糠是家畜的精饲料,并可榨油,出油率达10~14%,可作工业原料,精制后可食用。糠饼可提取干酪等,用作木材粘合剂;还可制饴糖、酿酒。糖渣、酒糟可作饲料。稻壳干馏可生产活性炭、甲醇、醋酸、 、酚油、焦油等多种化工产品;水解可制取糠醛,并能培养饲料酵母。稻草除作饲料、覆盖物和用于编织草绳、草袋、草帘等以外,还是造纸、人造纤维和纤维板等的原料。
参考书目
丁颖主编:《我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北京,1961年。
参考文章
怎样避开高温对水稻结实的影响?粮食作物
怎样补救洪涝对水稻的影响?粮食作物
水稻拔节长穗期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粮食作物
水稻种子的处理粮食作物
用药处理种子 防治水稻恶苗病粮食作物
单季晚稻“五改”高产栽培技术粮食作物
防稻纵卷叶虫须及时粮食作物
湖南永顺县大力引进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粮食作物
水稻条纹叶枯病如何防控粮食作物
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窄叶占”粮食作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珍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珍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5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