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珊瑚礁

[拼音]:shanhujiao

[外文]:coral reef

在热带、亚热带浅海区,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生物的种类并不局限于造礁珊瑚,其他许多海洋生物,如珊瑚藻、多孔螅、有孔虫和一些贝类等也参与造礁,故珊瑚礁又称生物礁。由珊瑚礁组成的海岸,称为珊瑚礁海岸。古代的珊瑚礁称为化石礁,其中有人把由抗浪的造礁生物组成、具有生物骨架或其痕迹的古代礁称为生态礁;把只在外部形态上类似现代珊瑚礁,其成因和内部组成极不相同的(包括由差异沉积作用造成)古代礁称为地层礁。

研究简史

早在 3世纪,我国三国时期吴人康泰在《扶南传》中记载有南海的珊瑚礁。19世纪初,德国A.von 沙米索等在印度洋中发现一些由珊瑚礁所组成的岛屿,并指出礁体形状与盛行风和水流等有关。1831~1836年,进化论创始人C.R.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舰环球考察,研究珊瑚礁,划出岸礁、堡礁和环礁,提出珊瑚礁成因“沉降说”,于1842年发表《珊瑚礁的结构和分布》,为珊瑚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以后100多年中,学者们广泛调查了各大珊瑚礁造礁珊瑚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取得可喜的成果。1912年法国L.儒班发表第一幅全球珊瑚礁分布图,1937年我国马廷英发表《造礁珊瑚的成长率及其与海水温度的关系》,1954年美国J.W.韦尔斯发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和邻近环礁的现代石珊瑚》等。围绕达尔文的珊瑚礁成因“沉降说”,美国J.D.丹纳(1885)、W.M.戴维斯(1928)撰文表示赞同;美籍加拿大学者R.A.戴利(1910)提出“冰川控制说”;美国J.E.霍夫迈斯特和H.S.莱德(1935)提出的“先成海台说”;荷兰P.H.奎年(1947)提出“冰期成因沉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珊瑚礁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以往年代。特别是在化石礁里找到高产礁型油气田以后,有关珊瑚礁著作迅速增加,如苏联B.T.库兹涅佐夫《礁地质学及礁的含油气性》(1978)。

特征

最基本的有3点:

(1)由海洋生物原地营造;

(2)具有隆起的地形;

(3)能够抵御风浪的冲击。

类型和分布

按礁体形态及其与岸线关系,珊瑚礁主要类型有岸礁、堡礁、环礁和台礁(图1 )。按礁体与海面关系,分为溺礁和上升礁。前者系指位于造礁珊瑚生长极限深度以下的珊瑚礁;后者则指高出现今海面的珊瑚礁,如我国海南岛南岸和台湾枫港的隆起礁。

岸礁

紧贴大陆或岛屿岸边生长发育以礁坪形式出现的礁体,又称裙礁或边缘礁。宽度从几米到数公里,绵延展布在热带和暖流所及的部分亚热带海滨,只是在河口区或不利于造礁珊瑚生长的岸段缺失。在火山岛沿岸和基岩海岸是最理想的发育场所。岸礁的宽窄与水下岸坡坡度有关,若岸坡陡,则岸礁较窄;若有滨外水下阶地或台地,则岸礁较宽。岸礁的厚度与海岸升降有关。现代大多数岸礁都比较薄,如海南岛的岸礁一般厚1~3米,最厚不到20米。如果海岸持续缓慢下沉,形成的岸礁便厚,如夏威夷瓦胡岛岸礁厚30~300米以上。在我国,岸礁主要发育在海南岛沿岸和台湾恒春半岛。

堡礁

与陆地以潟湖或带状浅海相隔、展布于滨外的不规则巨长礁体,又称堤礁。一般形成于滨外海底台地或阶地边缘,呈环形环绕火山岛,也有的在陆架边缘隆起带上延伸。礁后潟湖或带状浅海宽几到几十公里,深20~100米左右,其中散布有星罗棋布的斑礁。现今规模较大的堡礁是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岸外的昆士兰大堡礁(图2),从南纬9°15'~24°30',绵延近 2000公里。大堡礁由内、外两道堡礁组成,外堡礁是一系列带状礁群,分布在水深约180米的大陆架边缘,高度约120~180米,距昆士兰州海岸约 13~240公里,其面陆一侧是一条不连续的外水道,依次往内是一道内堡礁和零星的、由岸礁嵌边的大陆岛屿。组成内堡礁的珊瑚礁,形态复杂,既有不规则的斑礁,亦有陆架形环礁。大堡礁的发育史是澳大利亚大陆地质发展史的一部分,大堡礁分布区的陆架是由于昆士兰陆块断落或边缘下翘而淹没海中的。世界第二大的堡礁位于新喀里多尼亚岛东西两岸的岸外,呈北西向延伸,长约1600公里,宽为300~500米。第三大堡礁为斐济大堡礁,长约260公里,最宽处为4公里。可见,世界大型堡礁都集中在西太平洋的大陆岛周围,构成独特的环岸景观。(见彩图)

环礁

环绕潟湖的礁体。潟湖平均深度为45米,偶尔有超过100米的。潟湖内斑礁星罗棋布,礁环上有灰砂岛发育。环礁直径大多在2~3公里,大者可达 100公里。礁环有的全封闭潟湖,如我国西沙群岛羚羊礁环礁;有的因潮汐通道切割有1至数个缺口,使潟湖得以与外海沟通。如我国西沙群岛北礁环礁仅有1个缺口,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有7个缺口。

环礁分为两类:

(1)大洋环礁。一般分布在信风带,建筑在大洋火山锥上。其大小不一,大者直径可达30公里,礁环上发育有珊瑚岛(包括灰砂岛和礁岩岛);小者直径不到1公里,一般没有珊瑚岛。大洋环礁现有300多个。绝大多数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海域,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太平洋珊瑚岛礁带(见彩图)。大洋环礁的展布受洋底火山作用控制,因为作为珊瑚礁建造基底的洋底火山链,从洋底突起达300米以上,并以缓慢速度下沉,其上的礁则向海面增长。钻探证实,有的环礁厚度达1000多米。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夸贾连环礁和印度洋马尔代夫群岛的苏瓦迪瓦环礁是世界上较大的两个大洋环礁,面积都在1800平方公里以上。我国黄岩岛环礁(北纬 15°09',东经117°45')属大洋环礁,它孤立地屹立在南海海盆的东部,高出海盆底面3500米。

(2)陆架环礁。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堡礁区,其次在印度尼西亚沿海、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它们建筑在大陆架或海台上,基底是陆壳,有的为陆架沉积物。其形成过程和大洋环礁不同,形态也比较复杂。发育在陆坡台阶上的我国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的一系列环礁,可归属此类。其中,中沙群岛是南海较大的环礁。

台礁

呈台地状高出周围海底、中央没有潟湖的大型礁体,又称桌礁。其顶面发育有灰砂岛,如我国西沙群岛的中建岛就是典型台礁。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台礁成片出露。

作用和意义

珊瑚礁广布于热带和暖流所及的部分亚热带海域,全球现代珊瑚礁分布总面积达2700万平方公里。它们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对它们的研究在生产上和理论上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1)珊瑚从古生代奥陶纪开始繁衍,一直延续到现代。造礁珊瑚对海洋环境有特定的要求,如水温20~27℃,盐度27~38‰,水深小于50米,以及坚实的基底和水体交换充分等。因此,依据地层中珊瑚礁及其属种变化,不仅可作为划分地层时代的依据,而且能了解当时的沉积成岩环境。

(2)根据珊瑚礁的时、空分布,可了解地壳运动或海面变化的历史。如溺礁反映海面上升或地壳下沉,上升礁标志海面下降或地壳上升。

(3)现代珊瑚礁区是旅游胜地。陆上有海滨喀斯特景观,水下有珊瑚百花园。如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我国台湾恒春的鹅銮鼻公园和海南岛的鹿回头等。

(4)现代珊瑚礁区繁衍着各种热带观赏鱼类和经济鱼类、贝类、藻类、龙虾、海参和海龟等,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水产资源(图3)。

(5)造礁石珊瑚的骨架千姿百态,有些是名贵的装饰品和工艺原料,有些是很好的药材。

(6)珊瑚礁灰岩和珊瑚碎屑可作建筑材料,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重要原料;珊瑚岛是磷矿的富集场所,这是由于大量海鸟栖息、鸟粪堆积的结果。如我国南海诸岛的鸟粪磷矿,累计开采量达100万吨以上;大洋环礁的珊瑚岛上鸟粪层厚达30米。

(7)化石礁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现今世界上可采储量超过8000万吨的大型礁型油田有12个,总储量不下50亿吨。据20世纪70年代统计,世界上共有8口井日产万吨以上,其中一半打在礁型油田中。有的国家,如加拿大,其油气储量60%以上贮存在礁型油气田中。

(8)珊瑚礁是铝土矿的优良贮藏所。如苏联乌拉尔地区泥盆纪珊瑚礁灰岩中含有丰富的铝土矿,它经过天山一直延续分布到我国新疆境内。

(9)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发现礁对一些金属矿床有控制作用,从而开辟了海底找矿的新局面。目前我国已发现与礁有关的菱铁矿和多金属矿床。

珊瑚礁对人类也有不利的方面,如潜伏于海面下的珊瑚礁危及海上航运的安全。

参考书目

A.Emery, The Coral Reef,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Toronto,1981.

G.Bemert, R.Ormond,Red Sea Coral Reefs,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Ltd.,London,1981.

参考文章

珊瑚礁鱼类疾病水产/渔业

人工珊瑚礁围海养鱼水产/渔业

你想知道世界上最长的大珊瑚礁—大堡礁的情况吗?地理学

珊瑚礁coralReef地球科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元正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珊瑚礁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元正;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5656.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