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ng Jiang
[外文]:Jing Jiang
长江从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的420公里河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故又称荆江。荆江迂回东流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上荆江与下荆江两段。上荆江长180公里,以弯曲性和周期性展宽为特征,河床曲折率为1.7左右,属一般性弯曲型河道。河道中心滩与江心洲众多,全河18个江心洲中,有16个分布在上荆江。上荆江还具分汊型河床特色。下荆江长240公里,两端直距仅80公里,河床曲折率约为3,以自然截弯取直为特征,仅百年来就发生自然截弯十余次(最近发生的是1972年石首县六合垸自然截弯),属典型蜿蜓型河道,有“九曲回肠”之称。下荆江两岸牛轭湖星罗棋布,如尺八口、月亮湖、沙滩子、大公湖、西湖等。其中尺八口牛轭湖长达21公里,宽1公里,1910年自然截弯前河曲颈仅半公里,截弯后上下口门淤塞成湖。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洪水约有一半来自宜昌以上。19世纪以来,从宜昌下来的洪水超过6 万立方米/秒的就达22次,1870年曾出现10.5万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而荆江河槽加上分流到洞庭湖的水流在内,仅能安全通过5~6万立方米/秒,洪水来量与河槽泄量不相适应,多次酿成洪灾。又因长江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在平缓、弯曲的荆江沉积,使河床淤高,水流渲泄不畅,加剧了洪水威胁。明嘉靖年间北岸荆江大堤联成整体,以后堤身不断加高,成为规模宏大的荆江大堤,保障了江汉平原的安全。但目前有的堤顶已高出地面12~16米,形成水高田低的危险局面。由于明以来推行“舍南救北”的治水方针,荆江洪水向南分流,南岸地面逐年淤高,现已高出北岸地面5~7米,更威胁北岸荆江大堤。荆江南岸原有4口分泄长江洪水入洞庭湖,对减轻荆江防洪压力有重要作用。现调弦口已于1958年堵死,其余3口由于泥沙淤积,分流量也不断减少,加之围湖造田,使荆江分泄洪水的能力日趋减小。50年代始对荆江进行整治。1952年在南岸公安县境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包括54孔进洪闸、32孔节制闸及可蓄纳50多亿立方米洪水的分洪区,并整修加固荆江大堤。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未有的大洪水时,荆江分洪工程3次开闸分洪,削减了荆江洪峰,降低了沙市洪水位近1米,保住了荆江大堤。1967年和1969年又先后对中洲子和上车湾实施截弯取直,扩大了荆江泄洪量,降低了洪水位,加上六合垸自然截弯,共缩短荆江航运里程78公里,同时改善了两岸农田的防洪排涝条件。1975年以来,又加固了荆江大堤的险恶堤段,使荆江大堤抗御洪水的能力有所增强。
参考文章
荆江(JingJiang)我国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志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荆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志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5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