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a’er
[外文]:Saarland
联邦德国西南部的一个州。全国第二大重工业区。西、南邻卢森堡和法国,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疆域的中心地区,地理位置重要。面积2574平方公里。人口105.2万(1984)。首府萨尔布吕肯。
介于莱茵片岩山地及洛林高原之间,大部为砂岩、片岩及石灰岩组成的低矮丘陵,北部的万斯基尔欣山海拔695米,为州内较高峰。萨尔河流经西部,上游改造成萨尔运河,连接莱茵-马恩运河,与莱茵、塞纳等大河相通,构成便捷的内河运输网。气候夏凉冬温。年平均气温10℃,1月平均气温1℃,7月18℃。年降水量约800毫米。受地形影响,各地气候有差异,丘陵与河谷平原之间年平均气温可相差8℃,年降水量相差300毫米。煤储量约28亿吨,分布在萨尔布吕肯至诺因基兴一带,是联邦德国仅次于鲁尔区的第二大硬煤产区。
曾长期是德国和法国的争夺目标。1871年法国的洛林及阿尔萨斯割让给德国。在萨尔煤田及洛林铁矿基础上发展了采煤、钢铁、机械等工业,成为德国的重要工业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规定由国际联盟委托法国代管15年。1935年以全民投票方式由德国收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法国占领。1956年联邦德国同法国签订《萨尔条约》,规定萨尔从1957年起在政治上、1959年底起在经济上并 邦德国。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萨尔与卢森堡联合发展经济,1978年又成立共同的区域委员会,制订1978~1990年跨国协作发展计划,协作调整经济结构及建设交通网,促进了萨尔经济发展。工业产值约占全州总产值58%,产品有一半出口至法国。1980年产煤1010万吨、生铁430万吨、钢490万吨,均占联邦德国产量的10%以上,主要煤、钢生产中心在萨尔布吕肯、诺因基兴、迪林根。60年代以来,煤炭、钢铁工业职工在职工总数中的比例从1960年的56%下降到1980年的35%;经济结构逐渐多样化。建材(陶器、玻璃等)、机械(电器、交通工具等)、纺织服装及食品工业发展较快,主要中心也是萨尔布吕肯。农业用地占全区面积一半。种植业主要生产小麦、黑麦及马铃薯等粮食作物,葡萄播种面积及产量在联邦德国各州中居第二位。牛、猪及苹果、梨的生产也有相当水平。萨尔区人口及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特别是西部萨尔河及东部布利斯河谷。北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慢。
参考文章
吉木萨尔县(Jimsar Xian) 的由来我国地理
萨尔茨堡州萨尔茨堡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萨尔瓦多共和国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德国萨尔州萨尔布吕肯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海底、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的由来世界史
费萨尔奖的由来一般工业技术
大庆市萨尔图区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吉木萨尔县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彭魄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萨尔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彭魄;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