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杨-特勒效应

[拼音]:Yang-Tele xiaoying

[外文]:Jahn-Teller effect

1937年H.A.杨和E.特勒两人首次从理论上证明:各种非线链结构的分子,其基态如为简并态(克喇末简并除外,它是指奇数个电子的体系,在不加外磁场的情况下,任一能级都是偶数重简并的,即至少是二重简并的。这种简并是由于时间反演的对称性引起的)。均应产生畸变,即原设想的对称性应降低,同时原来简并的基态发生分裂。后来不少人对杨-特勒效应作了实验的和理论的细致分析。在固体中,如果有Mn2+、Cr2+、…等离子处于氧八面体配位集团的中心,则因阳离子基态的简并分裂,分子的位形结构从立方对称畸变成с/ɑ厵1的四方对称。在温度较高时,热扰动使各个TrO4(Tr代表过渡元素)的畸变取向不一致,且随时间无规地变动,这种现象称为杨-特勒动力学效应。当温度足够低时,с轴取一致的方向,晶体的对称性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杨-特勒合作效应所导致的相娈,常略写作CJTE,此相变温度记作 TD。如果过渡族离子(例如Mn2+)在晶体中部分被Al3+或Mg2+所代替,则TD下降;替代离子的百分比过大时CJTE相变便不能出现。早期观察到这种相变的晶体为含过渡族离子的尖晶石类,如CuCrO4、FeV2O4 以及 Mn3O4等,其 TD 各不相等,均在102~104K的范围内,畸变度|с-ɑ|/ɑ 约0.1~0.2。60年代在含稀土金属(Re)的ReVO4一类晶体中也发现有这种现象,其中钒可代以砷或磷,其TD数值分布在3~30K的范围内,而畸变度只有0.02,但这种晶体的透明度高,极易观察到它由对称性为D4h的单轴晶体变为对称性为D2h的双轴晶体的相变。引起杨-特勒合作效应相变的对称破缺的运动模式为声频支软模的“凝聚”(见软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瀚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杨-特勒效应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瀚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513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