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anzihe
[外文]:nucleus
原子的核心部分,简称“核”。原子核的组成目前一般认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总称为核子。通常,原子核的核子数以A表示,质子数以Z表示,中子数以N表示,A=Z+N。
在原子核物理学中,原子核用表示,X是元素的名称。例如,氢核记为,氘核记为,氦核记为等等。有时也用更简单的标记方法,如或AX。Z与N 都相同的原子核称为某种核素;Z相同N不相同的原子核称为同位素;N 相同Z 不同的原子核称为同中子素;A相同而N及Z不相同的原子核称为同量异位素。
A为奇数的核称为奇A核,奇A核又可分为奇中子核与奇质子核。A为偶数的核可分为偶偶核与奇奇核。迄今所知,只有如等少数几个奇奇核是稳定的,其他的奇奇核都是放射性核。
原子核的质量和结合能原子核的质量不是诸核子质量的和,还同它们之间的结合能有关。
原子核的质量人们实际上测量的是原子质量,规定以自然界中碳的丰度较高的同位素12C质量的为原子质量单位,并以u标记。1u=1.660565×10-27kg。其他原子的质量总是接近于这个单位的整数倍数,如
中子的质量=1.008665u,
氢原子的质量=1.007825u,
铁原子的质量=55.934937u,
铀原子的质量=238.050816u。
原子核的质量应为原子质量减去原子中全部电子的质量(约为核的质量的几千分之一)以及原子中电子的结合能(自由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原子时释放出的能量,约为原子质量的几千万分之一),在核物理的许多公式中电子质量相互抵消,核质量都可用原子质量代替。
质量亏损和核结合能实验测得,原子的质量总是小于组成它的各个自由核子和轨道电子质量的总和。例如氘原子可分为一个中子和一个氢原子,但它们的质量和为
m=mn+mH=1.008665u+1.007825u=2.016490u,
和实验测得的氘原子质量mD=2.014102u不相等。二者相差0.002388u。这和质子、中子组成氘核时放出能量有关。这个能量的数值等于把氘核拆成质子和中子所必须花费的小能量。例如要用能量大于2.224MeV的γ光子同氘核反应,才能使氘分离。通常把这个小能量叫结合能,用A标记。A与上面提到的质量差(即处于自由状态的氢原子与中子的总质量和氘原子的质量差 Δm)的关系符合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
E=(Δm)с2。这里 с是光速。可得出一个原子质量单位(Δm=1u)相当于 931.50MeV。于是,(m-mD)с2=0.002388×931.50=2.224MeV,也就是说,中子和质子结合成氘核时释放了2.224MeV的能量,相当于减少了0.002388u的质量。
推广到一般核素,它的核由Z个质子、A-Z个中子组成,核质量为mX,则,这个值叫质量亏损。把核的总结合能记为A,则
。
核子的平均结合能核的总结合能A被质量数A除,称为该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用ε表示,ε=A/A。核子平均结合能ε同质量数A的关系如图1所示。表1列出了一些核的A和ε的值。
由图1和表1看出天然元素的平均结合能 ε有如下特点。
(1)质量数在30以下的轻核的平均结合能随 A值增加有周期性变化,在 处达到极大值,在核子数为的倍数时,核的结构比较稳定。总的趋势是轻核的平均结合能随 A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由两个结合成,会放出大量的能量。这是利用核聚变获得核能的依据。
(2)中等质量数(A为40~120)的那些核的平均结合能近似相同,数值也大,约在8.6MeV左右,核一般比较稳定。质量数A更大时,核子的平均结合能逐渐下降,如238U的平均结合能为7.5MeV。可见,中等质量的核结合得比较紧,很重的核(A>200)结合得比较松。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时,平均结合能由小变大,有核能释放出来,这是目前获得核能的重要途径。
(3)质量数在30以上的原子核中的核子平均结合能变化不大,原子核的结合能A差不多同质量数A成正比,这显示了核力的饱和性。
原子核的大小原子中的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是库仑力,它是长程力,所以随着对核的距离的增加,电子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原子没有明确的边界层。和电子不同,核子间相互作用是核力,是短程力,因此,核有比较明确的边界层,显示原子核有一定的大小。
研究原子核大小的最直接的方法,是用高能电子散射测定核内质子数分布(即质子数密度)ρz(r),图2给出了对几个球形核实际测定的ρz(r)。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核的内部,密度有一些涨落,但可近似地看成常数;在距边界大约2fm的范围内,迅速下降到接近零的值。核内的中子数分布(即中子数密度)ρN(r) 不可能用电子散射测出。根据其他一些实验的分析,可以推测核的中子数与质子数分布的均方根半径之差大概小于0.02fm,因此可以认为ρN与ρz的分布基本相似。
为了使用方便,可忽略弥散的原子核的边界层,甚至忽略形变,近似地把原子核看成密度均匀,半径为R0的球,R0称为核电荷分布半径。取核内部平均核子数密度为ρ,R0表示为
有时人们感兴趣的不是核物质的分布,而是核力的作用范围,例如人们在研究快中子被核散射、重离子核反应(见重离子核物理)或α衰变时,表示核力作用半径的也可以近似地写成,约为1.3~1.4fm(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原子核的自旋和原子核的磁矩通常称一个粒子的自旋为I,就表明它具有内禀角动量I媡,媡为普朗克常数h与1/2π的积。例如说电子的自旋为1/2,就是说它的内禀角动量为媡/2。自旋是粒子的一种属性,和它的轨道运动无关。原子核虽然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复合系统,总角动量是质子、中子的自旋角动量与它们的轨道角动量的矢量和,但习惯上仍把核当作一个整体,把它的总角动量称为自旋 I(角动量I媡)。同一原子核处于不同的能级时,自旋可以不同。习惯上把处于基态的自旋称为核的自旋。由于质子和中子都有磁矩,质子的轨道运动对磁矩也有贡献,因此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都有核磁矩。核磁矩的单位是核磁子μN
实验上可从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来确定核的自旋。由于核磁矩与电子产生的磁场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能级劈裂,称为原子能级的超精细结构,可从其谱线数目或相对强度定出核的自旋。也可用其他方法定自旋,特别是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往往要通过核衰变或核反应来确定核的自旋。实验测定,所有偶偶核的自旋均为零,奇奇核的自旋是整数,奇 A核的自旋为半整数。也可以通过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来测定核磁矩,但不如用核磁共振法测得的精确。一些核素的自旋和磁矩的测定值见表2。利用核壳层模型,可从理论上计算核自旋和磁矩。自旋的计算结果,一般可与实验相符;磁矩则差一些。
原子核的形状和电四极矩各种原子核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同一原子核处在不同状态时,形状也有差异。一般说来,可分为球形、长椭球、扁椭球等。满壳核(见核壳层模型)的基态是球形的。两个满壳之间的核的基态一般是偏离球形的,例如稀土元素的核的基态为椭球形的。16O的基态是球形的,但其某些激发态形状有所改变。这种对球形的偏离叫作变形,这种核称变形核。
实验中可以通过中子或电子散射的角分布来测定核的形状。因为不同形状的原子核对散射中子或电子的角分布也不相同,根据理论计算就可以定出原子核的形状。另外,变形核的形状对它的电四极跃迁影响很大,因此也可以通过库仑激发等方法来确定。
变形核(图3)的电荷分布偏离球形,这种偏离性常用电多极矩来描述,电多极矩可分为电偶极矩、电四极矩等等。原子核没有电偶极矩,最重要的是电四极矩。核电四极矩Q与其电荷分布有下列关系
。
其中ρz(r)为质子数分布密度,e为质子电荷, z轴取在原子核的对称轴上。变形核的电四极矩是相当大的。自旋大于1/2的原子核的状态,均有电四极矩,不过比变形核的电四极矩要小得多。例如,2H的电四极矩为0.002875×10-24cm2,的电四极矩为8.0×10-24cm2。
原子核的电四极矩同原子中的电子发生作用,引起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利用原子光谱的这种超精细结构可测定原子核的电四极矩。另外,通过电子、质子散射,重离子的库仑激发也是测量电四极矩的重要手段。
原子核的同位旋最初引进同位旋概念是为了描述核子的两种不同的电荷状态(质子态、中子态),核子的同位旋矢量的第三分量为1/2或-1/2,分别对应这两种状态。原子核的同位旋是核内核子同位旋的矢量和, 同位旋量子数用T表示,同位旋第三分量用T3表示。
具有Z个质子、N个中子的核,。原子核的总电荷数为T3+A/2。在核反应中,系统在反应前与反应后的总电荷守恒,核子数也守恒,因此T3也守恒。可以证明,在核反应中,同位旋T也近似守恒。
核子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可能具有相同的同位旋T(不一定都是基态),但T3不同。T3可取从-T到T的 2T+1个不同的值。这些核组成同位旋多重态。对于两个核子组成的系统,它们可以形成T=1和T=0的两个态。T=1的态为同位旋三重态,T=0的态为同位旋单态。对于六个核子组成的原子核,如形成T=1的同位旋三重态,其中可形成T=0的同位旋单态。
对于轻核(A<40),从实验中观测到的同位旋多重态的同位旋值一般都比较小,T≤2,多重态的2T+1个成分都能观测到。对于重核,T值可达25,但大多数情况只观测到多重态中T3=T,T-1的成分。
同位旋多重态中相邻原子核的一些对应的能级具有类似的结构,这些能级称为同位旋相似态。
原子核的宇称和统计性宇称描述粒子在空间反演下的性质。宇称和统计性是微观粒子所具有的特性。原子核的状态是具有确定的宇称的。当人们把描述原子核内部运动的波函数进行坐标反演,即
则波函数的符号或者保持不变,或者改变(从正号变为负号)。前者称为偶宇称,后者称为奇宇称。一个原子核状态的宇称的奇偶,可通过核反应或核衰变来确定。同一个原子核的基态和激发态的宇称可以是不同的。宇称在强相互作用(如核力)下是守恒的,在弱相互作用(如β衰变)下是不守恒的。
对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原子核的分子或凝聚态体系,交换一对完全相同的核子数为A的原子核,量子力学表明,体系的波函数或者不变(A为偶数时),或者变号(A为奇数时),前者称为玻色子,后者称为费密子。所有A为偶数的核都是玻色子,所有A为奇数的核都是费密子,因为核子是费密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子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原子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子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