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头蝰


[拼音]:baitoukui

[外文]:Azemiops feae

蛇目蝰科白头蝰亚科唯一的 1种(见图)。世界罕见。最早发现于缅甸克钦山。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江西、浙江、安徽、陕西有分布。管牙类毒蛇,一般长500毫米左右,最长达770毫米。躯干圆柱形,头部白色有浅褐色斑纹,躯尾背面紫蓝色,有硃红色横斑10~15+3~4个,左右两侧的横斑数相等或略有出入,成对横斑交错排列或在背中线上相遇联合成横跨背面的完整横纹。头背具 9枚大鳞;眶前鳞3(2),眶后鳞2(3);颞鳞2+3(2),上唇鳞6,2-1-3式,下唇鳞8(7~9)。背鳞平滑,17-17-15行,是蝰科中行数较低者;腹鳞168~205;尾下鳞39~53对。3月上旬至11月下旬在外活动。发现于路边、稻田、耕地、草堆;也出没于住宅附近。属晨昏活动类型。以小型啮齿动物或食虫目动物为食。人被咬伤时,除局部剧痛、肿胀、少量出血外,还出现头昏、眼花、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症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头蝰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499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