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unhuan xitong
[外文]:circulatory system
人体内一套封闭的连续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主要功能为维持血液及淋巴在管道内的循环流动,将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肺部吸入的氧、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送到身体各部,又将各身体组织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尿素等)送到肺、肾、皮肤等处排出体外。心脏也能分泌心钠素,故也是内分泌器官。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通路,可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动脉将血液运出心脏,送到肺及身体各器官组织,离心脏后反复分支,分支越来越细,之后连接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又汇合成微静脉、小静脉、大静脉,之后将血液导回心房。
除毛细血管外,血管壁均由三层膜组成,内膜由内皮及结缔组织组成,中膜包含平滑肌及富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外膜的重要成分为纤维结缔组织。
血液循环分两个系统。体循环又称大循环,其中血液周流全身。动静脉血从左心室流出入主动脉及其分支。血液到毛细血管后通过渗透及弥散作用将营养物及氧输给组织,又接受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及分泌物(如激素)。最终变成静脉血,逐步汇流入上、下腔静脉,返回右心房、上腔静脉属支在回心过程中又接受来自淋巴主干的淋巴及乳糜。从左心室流出的动脉血仍含有剩余的水分及氮代谢产物(尿素等),这些物质从血液流经肾脏时从尿排出体外,胃、肠、胰、脾的静脉不直接汇入下腔静脉,却先合成门静脉入肝,肝静脉再注入下腔静脉。门静脉在肝内的行程特殊门静脉循环。门脉血包含从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及毒素,因此门静脉的血液成分与一般静脉血不同。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从上、下腔静脉回右心房的静脉血,经三尖瓣入右心室,又经肺动脉入肺。肺动脉在肺内反复分支,成为分布于肺泡壁的毛细血管,血中二氧化碳弥散入肺泡腔,肺泡气中的氧弥散入血液。于是紫红色的乏氧血又变成鲜红色的富氧血,经肺静脉回左心房。心脏是体循环、肺循环间的连接装置。
动脉与动脉,静脉与静脉,动脉与静脉之间可以直接连通,形成血管吻合以保证局部血液供应或缩短循环途径,调节血流量。起连通作用的血管称吻合管或交通支通常较细。较大的血管在行程中常分出与主干平行的细支称为侧副支。同一主干的侧副支间或二个主干的侧副支间可相互吻合,称为侧副吻合,正常情况下侧副支较细,但主干血流受阻或不通(如血栓、结扎等)时,侧副支可变粗大,血液通过副吻合到达阻塞以下的主干,这称为侧副循环(图1)。
体内某些部位的小动脉与小静脉间有直接的连通,称为动静脉吻合,见于手(特别是指掌侧和甲床处)、足、鼻、唇、外耳部的皮肤,鼻腔和消化管的粘膜,肾窦、肾皮质,肾被膜,生殖器的 组织和甲状腺等处。其功能是缩短循环途径,调节局部血流量、加速静脉血回流;调节体温。
妊娠12~14天时,胚胎中胚层间充质中出现一条纵管,其头端发育为动脉干,尾端连卵黄静脉。3周时心管曲折分化为心房、心室,5周时心房间隔形成,8周时室间隔形成。动脉干也分成主动脉及肺动脉,分别与左心室、右心室相连。最初,有腹主动脉干及背主动脉干。5~7周时两者之间出现6对动脉弓。第1、2、5对不久退化,其余动脉弓分别演化成不同的动脉,如第6对左弓的外侧形成动脉导管,连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图2)。胚胎8周末,心脏结构已形成,开始有胎儿血液循环(见胎儿)。故先天性心脏异常多发生在8周以前。
心脏中空的肌性器官。位于胸骨体及第2~6肋软骨后方,2/3在身体正中平面左侧。前方大部分为肺及胸膜遮盖,仅下部一个小区域靠近胸壁,故心内注射时多在左侧第 4肋间胸骨左缘进针。心脏呈前后稍扁的圆锥形,底朝右后上方,尖向左前下方,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常能看到心尖搏动。某些心血管病时血液从狭窄部位流入较宽的部位或循不正常方向流动产生旋涡,此时在右胸前某些部位可触及震颤或听到杂音,心脏和大血管的大小、形状,位置,可借叩诊测出。听诊心音及杂音可助于许多疾病的诊断。
心脏可分左、右心房及左、右心室 4个腔。同侧心房与心室以房室口相通,房间隔、室间隔将左右心房间及左右心室间隔开,把心脏分为左、右两半,习惯称为左心、右心。左心内流动动脉血(富氧血),右心内流动静脉血(乏氧血)。胎儿期房间隔上有卵圆孔、右心房的血经此流入左心房,出生后左心房压力增大、卵圆孔左房侧的瓣膜紧贴房隔、卵圆孔从功能上闭合。5~7个月后解剖上亦闭合。房间隔缺损为常见的先天畸形。室间隔大部分由肌肉构成,上端有一卵圆形区域无肌肉,较薄,称为膜部,室中隔缺损多发生于此。右心房壁薄腔大,容纳上、下腔静脉流回的静脉血。右心室位于胸骨及左侧等4~5肋软骨后面,在左侧第4肋间隙胸骨左缘行心内注射时药物多注入右心室。右心房、室间有 3片近似三角形的瓣膜、合称三尖瓣。心室壁有尖向室腔的锥状肉柱── 肌,三尖瓣借纤维的结缔组织索──腱索与 肌相连,心室收缩时,血液将瓣膜向上推,封闭房室口,因腱索牵拉瓣膜不致翻入右心房,所以血液不会倒流。三尖瓣可因疾病而狭窄或关闭不全,则致血液流入心室受阻或血液逆流。右心室的血液流经 3个半月形的开向肺动脉的瓣膜(肺动脉瓣)流入肺动脉。肺动脉瓣的功能为防止血液倒流入右心室。
左心房位置最靠后,在食管及胸主动脉前方。左心房增大(如左心衰竭)时可压迫食管,左心房接受肺静脉的富氧血。左心室壁最厚,为右心室壁的2~3倍,左心房、室间有二尖瓣,由两片近似三角形的瓣膜构成,二尖瓣亦以腱索与 肌相连。左心室的血液经主动脉口流入主动脉,该处有主动脉瓣,由3片半月形的瓣膜构成,功能为防止主动脉的血液逆流。
心壁由三层组织构成,心内膜为覆盖于心房、心室壁内面的一层光滑薄膜,与血管的内膜相延续,心瓣膜即心内膜向心腔折叠而成,中层最厚,即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聚集成束。心房与心室的肌束不连续(除希斯氏束),因此心房、心室可分别收缩,心室肌较心房肌厚,且排列复杂,心室肌收缩时,运动方向朝向心底,可将血液挤向动脉,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
心脏有自己的血管,动脉来自升主动脉的分支左右冠状动脉,静脉血多汇集于冠状窦入右房,这样组成冠状循环。心脏的神经有交感、副交感神经,前者兴奋使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加强、冠状动脉扩张,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
心肌层中一些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传导系统,具自律性可以产生及传导激动,使心脏各部分有次序地搏动。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间束及房室结、房室束(希斯氏束)及其分支。自律性亦按此次序下降。窦房结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结合处外侧面,自律性较高,正常情况下可自动地、节律性地发出兴奋向外传导,依次兴奋心房、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心室是心脏的起搏点。房间结于房间隔下部右心房侧心内膜下,可将来自窦房结的兴奋下传,正常情况下不产生兴奋。但窦房结的激动产生或传导有障碍时,房室结亦可产生激动。心房与心室间正常的激动传导均通过房室束,房室束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支及后支,到 肌根部纤维分散,交织成网(普尔基涅氏纤维)。窦房结与房室结间另有 3个结间束,窦房结的激动从这些“短路”下传心室,可引起预激综合征(见传导紊乱)。心脏外和大血管根部裹以锥形囊即心包,可分为纤维性心包(坚韧的结缔组织囊)及浆膜性心包(又分两层,壁层紧贴纤维性心包内面,脏层即心外膜,而层间有小裂隙──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腔内积液多时可压迫心脏。
心脏的功能主要是“血泵”,心脏收缩,使血液在周身循环,房室瓣、动脉瓣的功用似阀门,使血液只能沿一个方向流动。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心脏各部位按一定次序收缩。心房尚能合成并分泌一类活性多肽激素──心钠素,有很强的利钠、利尿、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心脏瓣膜的关闭及心肌收缩可引起心音。心肌细胞兴奋时产生的生物电变化可用心电图记录。
动脉将血液运离心脏的血管。从左心室发出的动脉运送动脉血(富氧血),但从右心室发出的动脉(肺动脉)却运送乏氧血(静脉血)。动脉有维持血压、调节局部血量的功能。收缩性的组织(平滑肌、弹力纤维)较发达,故中膜较静脉厚。体内某些小动脉与小静脉间无吻合支,这些动脉称终动脉,若经动脉阻塞,则其供血区可缺血坏死,如视网膜中央动脉。大部分动脉亦两侧对称分布,少数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不成对。躯干动脉多分壁支及脏支,壁支如(肋间动脉、腰动脉)保持原始分节状态。动脉多与神经干(如主动脉与脊髓)、神经(如肱动脉与正中神经)、长骨(如肱动脉与肱骨)并行。四肢起始部各有 1条主要动脉干(如上肢的锁骨下动脉及下肢的髂外动脉)。多数动脉位于身体屈侧、躯体深而及隐蔽之处(如骨、肌肉、筋膜形成的沟或管内),四肢的动脉常在肌群之间,借以得到保护。有些动脉位置浅表(如颈动脉、肱动脉、腘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触诊脉搏、测血压或动脉穿刺在此进行,动脉常以最短距离从主干到达所分布的器官,少数动脉供应离主干很远的器官,如 动脉是起自腹主动脉的精索内动脉的分支,走行距离很长,在女性相对应的动脉为 动脉,亦起自腹主动脉沿 悬韧带降入骨盆,这都是胚胎期 、 下降的结果。经常活动的部分(如关节),其附近的动脉支多互相吻合成血管网,以利血液循环。经常变换形状及大小的脏器(如胃、肠)附近的动脉先反复分支成环状或弓状吻合,再从此分支进入脏器。血管出入的部位称为“门”。分布于脏器的动脉口径的大小不完全取决于器官的大小,而与其功能有关,如肾有泌尿功能,血液供应较多,故肾动脉口径等于肠系膜动脉。不同器官的结构、功能及个体发生不同,内部动脉的分支情况亦异。构造相似的器官其动脉分支情况亦相似。动脉壁的神经来自植物神经。其中传入神经又有两种,一种传导痛觉,故血栓栓塞时可感到疼痛,一种传导血管内压力改变引起的冲动,仅分布于主动脉弓、颈动脉窦等处,这些冲动分别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入脑干, 迷走中枢,抑制交感中枢,使血压降低。传出神经为血管运动神经,分布于中膜平滑肌。大部分是交感神经,小部分是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但在冠状动脉及肺动脉却使之扩张),副交感神经使血管扩张(如 血管),但却使冠状动脉收缩。动脉血压由心排血量、循环血容量、血液粘稠度、动脉壁弹性及外因阻力决定,临床上常测肱动脉血压,其正常值为18.7/12.0kPa(140/90mmHg)或21.3/13.3kPa(160/100mmHg)。高血压病,颅压增高以及一些泌尿系病、内分泌病、循环系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均可见血压升高。血压降低可见于休克、晕厥、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长期消耗性疾病、心包填塞等。
肺循环的动脉是肺动脉的分支,左肺动脉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有很短的纤维结缔组织索,称动脉韧带,为胚胎期动脉导管的残迹,动脉导管不闭锁是先天性心血管病的一种。
体循环的动脉均为主动脉的分支,主动脉起自左心室,可分三段。升主动脉起始部膨大,内为主动脉窦、左、右冠状动脉由此发出。左、右冠状动脉沿心房、心室间的冠状沟走行,左冠状动脉分为左前降支、右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为后降支、左室后支。若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可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主动脉弓全长5~6cm,凸侧缘有三大分支:头臂干(无名动脉,分为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凹侧分出支气管动脉。
降主动脉是主动脉弓的延续,从胸部下降至腹,又分为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胸主动脉的分支有壁支和脏支,壁支较粗,如胁间动脉。脏支有支气管动脉、食管动脉等。腹主动脉降至第 4腰椎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分布至骨盆及下肢)。下肢出血时在胸廓下缘与骨盆盆缘之间可用橡皮管紧束腹部2~3圈,压缩腹主动脉干至股动脉搏动停止以止血。腹主动脉的壁支较细、脏支较粗。脏支有成对的及不成对的两种,每种各三支。成对的脏支有肾上腺动脉、肾动脉、精索内动脉或 动脉,不成对的脏支有腹腔动脉(分支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有胰十二指肠动脉、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分支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及直肠主动脉)。髂总动脉分支为髂内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有前干、后干,二干又发出分支。前干在胎儿时期为脐动脉,经脐带至胎盘。胎儿娩出脐带切断,脐动脉起始部尚留有空腔并发出 上动脉,其余部分闭锁成纤维索(脐动脉索)。髂内动脉分支营养髋部骨关节、肌肉及盆腔、会阴脏器。髂外动脉分为腹壁下动脉(主要营养肌肉及腹壁皮肤)及股动脉(分布于下肢)。
颈总动脉分为颈内、颈外动脉处有两个重要结构:颈内动脉窦于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是压力感受器,动脉血压升高时主动脉弓及颈内静脉窦扩张,压力感受器受 ,反射性地使末梢血管扩张。颈动脉球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以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较大(颈动脉结节),正对颈总动脉,头部外伤出血时,可将颈总动脉压向此处止血。
脑的血液供应来自椎动脉及颈内动脉。脑的后半(小脑、脑干、丘脑后半、 枕叶及颞叶的一部分)由椎动脉供应,前半由颈内动脉供应。椎动脉为锁骨下动脉较大的分支,穿第6~1颈椎横突孔,出寰椎横突孔后向内入椎动脉沟,经枕骨大孔入颅,左右椎动脉于脑桥底部相合为基底动脉。基底动脉的终支为一对大脑后动脉。分布枕叶,颞叶底部及中脑、颈内动脉穿过海绵窦后,发出大脑前动脉(分布胼胝体及大脑半球内侧面)及大脑中动脉(分布大脑半球背外侧部)。两侧大脑前动脉以短的前交通动脉互相连接,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以后交通动脉连接。这样右脑底形成威利斯氏动脉环。从脑底 3对主要动脉及威利斯氏动脉环发出许多穿支进入脑实质,分布于内囊、外囊、纹状体、丘脑等,这些穿支(尤其是大脑中动脉的穿支)破裂即成脑出血。豆状核纹状体动脉从豆状核外面至内囊,最易破裂,沙尔科称之为出血动脉示12对颅神经。
静脉将血导回心脏的血管。肺循环的静脉含动脉血(富氧血),而体循环的静脉含静脉血(乏氧血)。结构与动脉相似,但血流较慢、血压较低,管壁较同行动脉薄,平滑肌及弹性组织较少,管径较大。静脉始于毛细血管,分支较动脉多而复杂,在回心路上,属支愈合愈粗。静脉吻合支远较动脉丰富。静脉扩张性强,可容纳循环血量的70%,故又称容量血管。肺、肝、皮下的静脉舒张时可容大量血液,起血库作用。体循环的静脉分浅、深两类。浅静脉走行于皮下组织,又称皮下静脉,不与动脉伴行,随处汇入深静脉。深静脉走行于体腔或固有筋膜的深面,多数与动脉并行(故称并行静脉)。并行的动、静脉有共同的名称,分布地区亦相同,静脉干(无名静脉,上、下腔静脉)颅内、脊髓的静脉则不与动脉并行。因深、浅静脉互相交通,当深静脉血流堵塞时,血液可经浅静脉回流。浅静脉互相吻合成静脉网,某些脏器,尤其是容积经常变动的脏器(如直肠、 )壁内及周围深静脉吻合成丝,以保证脏器受压、扩张时血液仍畅通无阻。但若脏器的炎症或肿瘤亦能通过静脉丛扩散、手术中静脉丛损伤可致大量出血。静脉壁内膜皱裂形成静脉瓣,半月形,薄而柔软,与静脉壁同成瓣窦,窦腔开口朝向心腔,血液流向心脏时,静脉瓣紧贴静脉壁,血流稍缓,血液即充满瓣窦,瓣膜游离缘将管腔闭锁,血液不能逆流。静脉瓣多见于四肢静脉,而小的静脉,上、下腔静脉,大部分头部静脉,门静脉,肝、肾、 、 静脉,头骨及椎骨的静脉,肺静脉均无瓣膜。
硬脑膜窦为颅内结构特殊的静脉系统。在某些部位,硬脑膜两层分开,中有流通静脉血的静脉窦。窦壁内衬内皮细胞,但无平滑肌和外膜,无收缩性,损伤时出血量多,形成颅内血肿。硬脑膜静脉窦将脑内大部分静脉血及脑膜、眶部的静脉血引流入颈内静脉。海绵窦与周围的组织的联系最广泛,接受眼静脉及大脑中静脉。而前静脉与眼静脉及海绵窦交通又无或少瓣故面部感染,尤其是鼻根至两侧口角三角区内的化脓性感染,如鼻疖经挤压,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颅骨骨松质中的扁平静脉称板障静脉,壁薄,无瓣,通过导血管分别与头皮静脉、硬脑膜静脉窦相连,头皮的感染可借此蔓延颅内。颅内压增高时,颅内的静脉血可经此流至颅外。
静脉是变异最多的器官,在起止、粗细、行程方面个体差异极大。同一个体左右侧的静脉也往往不对称。
肺循环的静脉为肺静脉,左右各 2条。起自肺门,分别注入左心房后上部。无瓣。运送富含氧气的动脉血。
体循环的静脉包括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
心静脉系,又分三个系统,心小静脉,心前静脉及冠状窦系统。
上腔静脉系统收集头颈部、上肢、胸部(除心脏)的静脉血,通过上腔静脉注入右心房。颈内静脉管腔常处于开放状态,损伤时管腔不能闭合,加上胸腔负压易发生空气栓塞。上肢浅静脉丰富,交连成网,常见的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临床上常用肘部浅静脉进行药物注射、输血、输液、取血等。奇静脉下连下腔静脉系的腰升静脉,上端注入上腔静脉,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的重要通道,上、下腔静脉阻塞时,这通道即成侧副循环途径。
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主要收集下肢、盆腔脏器及腹部的静脉血。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是下肢重要的浅静脉,先天性管壁薄弱可致下肢静脉曲张。
下腔静脉中专门收集除肝外不成对器官的静脉血者特称为门静脉系。门静脉主干由肠系膜上静、动脉及脾静脉合成。从肝门入肝后反复分支,汇入肝血窦,肝血窦又汇成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因此门静脉是介于两种毛细血管网间的静脉。其主要属支为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冠状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等。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间有丰富的吻合。
正常情况下,门、腔静脉间交通支细小,血流量少,若门静脉循环障碍或下腔静脉受阻(如肝硬变时),门脉血可经交通支流向上、下腔静脉,交通静脉因血流量增多而粗大弯曲(静脉曲张)。如脐周静脉曲张则腹壁可见突起的紫色血管(海蛇头)。曲张静脉破裂可致大出血。小胃底、食管下端静脉丝曲张破裂可呕血,在肠静脉丛破裂致便血。门脉循环受阻,可致脾肿大、腹水。
静脉血回流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右心房的压力,是静脉系中压力较低处)之差。骨骼肌收缩时挤压其中的静脉管,加速静脉血回流。静脉瓣则阻上倒流。心脏以上的静脉回流可因重力作用而加速,中心静脉压平常接近于0,即大气压。体液容量过多及心力衰竭时中心静脉压上升,测中心静脉压需行血管内导管术。
毛细血管连于动、静脉末梢间的微细血管,动脉反复分支,口径越来越细、管壁越来越薄,弹性纤维逐渐减少,小的动脉(细微动脉)内径20~30μm,管壁也有平滑肌,收缩时血流阻力增大。此处血流阻力较大,故称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细动脉分支为后微动脉,管壁平滑肌逐渐减少,后微动脉过渡到毛细血管。交界处毛细血管根部绕以平滑肌细胞,称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则毛细血管入口缩小,毛细血管血流不畅,反之则毛细血管血流通畅、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组成,通透性大,血液与血管外的组织液易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动脉端的血压高于毛细血管外的液体压力, 中的水及水分子物质可滤出毛细血管外、成组织液。大分子物质不能滤出,故组织液中蛋白质浓度低于 。 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组织液又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微静脉吸收。微静脉及小静脉数量少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及阻力加大,故称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从微动脉到微静脉构成微循环结构(见微循环障碍)。
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输出营养物质和接受代谢产生的废物(物质交换),输出氧气并接受二氧化碳(气体交换或内呼吸)。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结、淋巴组织构成。是具盲端的管道系统,静脉的辅助管道,淋巴结又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部分血液在毛细血管逸出成组织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吸收入静脉,少部分进入淋巴毛细管成为淋巴,沿淋巴毛细管、淋巴管、淋巴干,两条淋巴导管(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会合处)。淋巴毛细管遍布全身(除无血管的结构),通透性大于毛细血管,不易透过毛细血管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细菌、癌细胞)可进入淋巴毛细管,小肠绒毛的淋巴毛细管可吸收脂肪,其中的淋巴呈乳白色,故又称乳糜管。淋巴管间吻合支多,淋巴侧支通路丰富。但炎症及肿瘤可借此扩散或转移。淋巴管因病(炎症、肿瘤、寄生虫)而阻塞或淋巴结被摘除后,侧支通路即扩大,且切断的淋巴管能再生。淋巴回流的动力是淋巴不断生成所带来的推力,淋巴管的收缩、淋巴管外压力的变化。淋巴结分布于淋巴管行程之中,能滤过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功能。身体某部有病变时,病原体及毒素可引流到局部淋巴结而被阻截清除,该淋巴结亦增大。脾是重要淋巴器官,也是胚胎造血器官及储血器官。
参考文章
简述循环系统反射活动的作用。临床医学
老年人病人麻醉的循环系统常见并发症如何处理?临床医学
胸科手术开胸后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是什么?临床医学
糖皮质激素对循环系统是否有影响?内科
什么是血液循环系统,心脏结构有哪些特点?内科
试述胎儿循环系统的解剖学特点。产科
什么是太阳能热水自然循环系统、强制循环系统、直流式系统?太阳能及光电
简述鱼类循环系统的组成?动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瀚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循环系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瀚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