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学习定势

[拼音]:xuexi dingshi

[外文]:learning set

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需要、愿望、态度等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

对定势进行系统研究及论证,是从知觉开始的。早在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G.T.费希纳就进行了重量错觉实验。1889年G.E.米勒和F.舒曼又从事了重量错觉的专门研究,发现提重物时引起较大的运动冲动,提轻物时则相反,以后再提等量的两物时,前者期待较大重量而后者期待较小重量,因此前者获得“飞起来”后者获得“粘住”的印象。他们对这种现象作了理论上的分析,提出“运动定势”概念。

苏联心理学家Д.Н.乌兹纳捷认为错觉是更深刻而完整的主体状态。他用一系列实验来证明其观点。例如,他用速示器给被试者呈现两个不等的圆形,令其知觉并指出大小,如此重复10~15次,然后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要求被试者给予判定。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者把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仍看作一大一小。这说明先前的知觉在被试者身上形成了一种固着的定势状态,致使后来把相等的圆形知觉为不等。由此他认为定势是一种心理的准备状态。乌兹纳捷的学生们曾试用И.П.巴甫洛夫学动力定型的机能。

美国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定势也发生在解决问题或学习的过程中。如A.S.卢钦斯曾进行过如下实验:他向被试者提出用几个大小不同的壶量水的问题。问题如下:

第1题是用来说明以壶量水解题方法的;2~6题是用三壶量法即B-A-2C的问题;7、8题是可以用三壶量法但也可以用更直接而简单的两壶量法的问题; 9题以后则是只能用两壶量法的问题。实验组从1题连续做到9题;控制组做过1题后就做7、8、9题(即跳过2~6题)。比较两组被试者解答 7、8、9题的情况,结果发现:实验组大都采用三壶量法,而不采用更简便的两壶量法,甚至难以解决第 9题;而控制组则能直接采用两壶量法去解题。这一实验说明:由于人们已经形成了解题的固定模式,遇到新问题时头脑已被旧方法框住,因而不去寻找简单而直接的解题方法。

定势有两种作用: 一是积极作用, 二是消极作用。所谓积极作用是指人一旦形成某种定势,在条件不变时,可以更迅速地知觉对象与做出合理的反应,从而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例如当人们获得了一种普遍的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后,就能用之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上去,从而迅速地解决问题,亦即表现为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所谓消极作用是指人一旦形成了某种定势,由于来不及适应外界情境的细小变化,就往往容易发生错觉,妨碍对新问题的解决。解决新问题时,越是信赖一种解题原则,就越会固执不变地用旧的方法解题,而不去尝试用其他方法。例如,先让被试者用火柴在平面上排列成三角形,取得经验后再要求他们用 6根火柴摆成 4个三角形,由于他们的已有经验是片面的,他们仍在平面上把火柴摆来摆去,久而不得其解,想不到要在三度空间中进行操作,这就是片面的经验对正确解题发生了阻碍作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囿于固定的方式而发生困难时,解决的方法之一是暂时地把它搁置一下,待已有定势作用减弱之后,再来解决问题。定势的消极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比较普遍,这就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注意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克服其惰性与刻板性,另外练习作业的综合化与多样化等,也都是克服定势这种消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参考书目

〔苏〕Б.М.捷普洛夫等著,孙晔等译:《苏联心理科学》第二卷,科学出版社,北京,1963。

〔美〕克雷奇等著, 周先庚等译:《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美〕R.S.武德沃思等著, 曹日昌等译:《实验心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65。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羲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学习定势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羲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462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