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uixing jinian
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人们把周天分为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此法的起源年代还不清楚,但在春秋、战国之交很盛行。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各国都用本国年号纪年,岁星纪年可以避免混乱和便于人民交往。《左传》、《国语》中所载“岁在星纪”、“岁在析木”等大量记录,就是用的岁星纪年法。
除了十二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分划(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称呼)。它的计量方向和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即自东向西。由于十二地支的顺序为当时人们所熟知,因此,人们又设想有个天体,它的运行速度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运行方向是循十二辰的方向。这个假想的天体称为太岁。当岁星和太岁的初始位置关系规定后,就可以从任何一年岁星的位置推出太岁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当时又对太岁所在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年,给以相应的专名,依次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如《汉书·律历志》有:汉高祖元年“岁在大棣(鹑首),名曰敦牂,太岁在午”的记载。有了地支关系,再配上天干,就与干支顺序相联。在岁星纪年中,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年也给以专名,依次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这样,甲寅年可写为阏逢摄提格,余类推。这些岁名在不同的古书中有不同的写法。上面所列的是《尔雅·释天》所载的通用写法。
岁星实际约11.86年运行一周。过八十多年,岁星实际位置将超过理想计算位置一次。岁星纪年法用久之后,就与实际天象不符。于是,必须改革历法,调整岁星和太岁的位置。因此,当时各种历法的岁星纪年法是有出入的。汉太初以后,岁星纪年法与后世的干支纪年法相连接,从太初上溯至秦统一我国时,岁星纪年比干支纪年落后一辰,上溯至战国时期则落后二辰。西汉末刘歆提出岁星每144年超一次的算法,但实际上未在纪年法中应用。东汉改用《四分历》时,废止了岁星纪年法,沿用干支纪年法。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豪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岁星纪年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豪;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