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ichuan Sheng
[外文]:Sichuan Sheng
位于我国中部偏西,长江上游。简称川或蜀。介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10°12′。西为青藏高原所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北有秦岭巴山屏障,南为云贵高原拱卫。与鄂、湘、黔、滇、藏、青、甘、陕等省区相邻,是联接我国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地区的天然纽带。面积近5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6%,是仅次于新疆、 、内蒙古和青海的大省。1990年人口10721.8173万。辖7地区、3自治州、11地级市、12县级市、160县、8自治县、1工农区。 省会成都市。
自然条件四川自然条件以过渡性、多样性、差异性和自然资源丰富为特征。
(1)过渡性。省境跨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地(见横断山脉)、云贵高原(见云南高原、贵州高原)、秦巴山地(见秦岭、大巴山)和湘鄂西山地 5大自然地理区。故在生物气候上,恰当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向西部亚热带干性常绿阔叶林与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的过渡地带,以及我国南部亚热带向北部温带的过渡地带。
(2)多样性。地貌上,全省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兼备,其面积分别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54%、18.64%、29.02%、49.80%。气候上,跨越热、温、寒三带。其中以亚热带面积较大,约占全省面积的60.1%(其中南亚热带占2.2%), 暖温带和温带占28.5%,寒温带占11.4%。全省动植物亦是热、温、寒三带齐全。以组成植物科成分为例,热带成分占1.7%,热带—亚热带成分占63.2%,温带和寒带成分各占29.2%与5.6%。
(3)差异性。省境东部地势低,多丘陵和低山。河流组合上为典型的向心状水系。生物气候上以水平地带性为主。西部地势高峻,多中山、高山和高原。河流属平行状水系。生物气候以垂直带性占优势。东、西部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全省耕地绝大部分集中于东部,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91%(其中水田约占97%),而西部仅占9%。但森林和草场资源则主要分布于西部,林地面积约占全省的57%,蓄积量则约占78%;草场面积近1330万余公顷。东部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省的43%和22%,草场面积仅有 507万余公顷。西部矿产资源多铁、铜、铅、锌和稀有金属,东部则多煤、天然气、岩盐(卤)和硫铁矿。水力资源和地热资源亦以西部较丰。
(4)资源丰富。四川是我国亚热带面积较大省份,约占全国亚热带面积的13.4%。河川径流量的水力资源分别占全国的16.9%和22%,均居全国首位。植物总数逾万种,仅次于云南省,裸子植物总数则名列全国第1位。资源植物超过4000种,为我国资源植物丰富的省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19.21%,森林蓄积量占全国14.2%,仅次于黑龙江省、 自治区和云南省。动物总数居全国第2位,其中脊椎动物11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40%左右。鸟类和兽类均占全国的一半,两栖类则占38%。
四川矿种多,储量大,已发现的矿种有125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81种,名列全国前3位的有钛、钒、锶、硫铁矿、芒硝、天然气、碘、镉、水泥石灰岩、熔剂石灰岩、光学萤石、熔炼水晶及铁、铍、锂、云母、石棉等24种。省境有一特大磷矿区,探明储量达3.25亿吨,为我国八大磷矿区之一。西北部岷山山区已了现大型金矿。
地质省境东部四川盆地属相对稳定地台区,地质历史时期经多次海水进退,故以沉积矿床为主,并多非金属矿,是四川主要的煤、天然气、岩盐(卤)、芒硝、磷、硫铁矿产地。煤主要产于三叠和二叠系地层。天然气主要埋藏于二叠和三叠系地层,但威远气田属震旦系地层,为我国最古老的天然气沉积层。自贡、五通桥等地的岩盐(卤)以三叠系碳酸盐地层为主。成都平原地区白垩系地层中有我国较大芒硝矿。什邡、绵竹一带磷矿产于泥盆系地层,马边、雷波、峨眉等地磷矿则产于早寒武系地层。川南地区二叠系地层中广布硫铁矿,规模大,选冶性能好、与煤共生,有较大综合开发前景。此外,川东南酉阳、秀山一带,汞矿资源丰富。
川西南的凉山和攀枝花地区,地质构造上属古老的康滇地轴,为四川铁、铜、铅、锌、锡等有色金属产区。如驰名全国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及泸沽等富铁矿;会理、会东、甘洛、宁南一带的铜、铅、锌、锡及伴生的多种稀有金属。非金属矿则有石棉等。此外,尚有宝鼎煤矿和冶金辅助原料矿,会东、雷波的大型磷矿。
川西及川西北为强烈活动的地槽区,是四川贵金属、稀有金属的主要产区。如金沙江流域的铅、锌、金、银、汞、锡;雅砻江流域的铜、锡、金等;大渡河流域的金、铍、锂、镍、铂及石棉、云母、水晶。全区的铀矿则属于沉积再造型矿床,有较大规模及远景。
地貌四川是我国多山省份之一。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据计算,省境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仅19.5%,500~1000米地区占16.1%,1000~1500米占7.6%,1500~3000米占14.9%,3000~5000米占41.4%,5000米以上地区占0.4%。全省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较低的东部长江三峡,海拔仅70余米,而西部较高的贡嘎山达7556米,两者相差约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悬殊,在我国仅 、新疆可比。
气候与水文四川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长、年均温高的特点。1月均温5~10℃以上,攀枝花超过12℃;7月超过24℃,东部长江河谷高达28℃,极端较高温大于40℃,为我国夏季高温地区之一。年均温16~20℃,攀枝花为20℃。10℃以上活动积温5000~7000℃,攀枝花达7500℃。四川盆地的长江河谷和川西南的金沙江河谷,具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川西北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属温带和寒温带气候(见川西北高原)。
四川深受东南太平洋季风和西南印度洋季风影响,除少数地区外,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以多夜雨为特色。四川盆地是我国著名少日照地区,盆地西缘则是我国多雨区之一,最多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400毫米。但各地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故每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
省境河流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者达1380多条,分属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其中长江流域面积占四川97%以上。由于降水多,集水面积广,因此全省河川径流量高达3057亿立方米,加上过境的外来水,共计4485亿立方米。全省年均径流深为533.8毫米,最多的青衣江流域达1000~1800毫米,盆地底部仅300~500毫米,最少的川西北高原石渠不足300毫米。各河大多源远流长,落差大,急弯多,峡谷长,具有山溪性河道特点,故富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5亿千瓦,可开发利用者为0.92亿千瓦,为其他省区所不及。
动植物与土壤本省主要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次为亚高山针叶林地带。植被共有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稀树草丛、草甸、沼泽和流石滩等8种类型,18群系纲,48群系组与128群系,为我国植被类型多样的省区。其中省境针叶林类型之多,居我国之冠。如低山丘陵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等 9类型。中山有华山松、云南松等6类型。亚高山和高山有铁杉、高山松、冷杉、云杉等6类型。除热带针叶林外,我国其他地区的针叶林植被四川省境皆具。
古老特有植物异常丰富,仅被子植物即达464种。四川盆地北缘的大巴山和川西南山地等,均于古生代末期隆起,地表基本稳定,后又未遭受全部海侵,第四纪冰期时古冰川作用不大,为许多古老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条件。全省除四川盆地东南部边缘山地的水杉、银杉等珍稀植物外,各地尚有银杏、珙桐、连香树、水青树、蜡梅、领春木、钟萼木、金钱槭、杜仲、鹅掌楸、红豆杉、三尖杉、穗花杉、福建柏、崖柏等古老稀有植物。四川盆地南部湿热河谷地区的桫椤、里白、中华莲座蕨、华南紫萁等也是古热带植物。川西山地高原的多种高山栎、多种杜鹃、多种箭竹及冷杉、云杉也为我国西南地区所特有。由于古老特有植物多,故四川成为我国多种植物分布中心或发源地,如四川西部是冷杉、云杉和圆柏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分别占我国种数的47.8%、42.3%和50%。我国的高山栎、云南松、杜鹃花、报春花等亦以四川及其附近地区为发源地。
动物区系上,四川正处于古北界的青藏区和东洋界的西南区、华中区交接处,为我国南北动物互相渗透最频繁地区,动物种类极为多样(见横断山脉)。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就有59种,约占我国总数的一半。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大熊猫、扭角羚、金线猴、白唇鹿、梅花鹿、野驴、 、华南虎和 等13种。大熊猫为我国“国宝”,有“活化石”之称,主要分布于省境岷山、邛崃山和大凉山(见凉山)等山地,约占我国产熊猫县数的90%以上。省境已设立了13个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属二、三类珍贵特有动物的有小熊猫、雪豹、藏羚、盘羊、毛冠鹿、猕猴、短尾猴、金猫等。
省境土壤类型多样,从红壤、黄壤、紫色土到棕壤、褐色土、草甸土、沼泽土、冰沼土均有分布,是我国土壤类型较多的省区。东部地区以红壤、黄壤和紫色土为主,前两者占四川耕地面积的12%,后者占67%。四川西部高原山地则主要分布山地红褐土、褐色土及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平原及河流两岸为冲积土,占四川耕地面积的13%。四川盆地是我国紫色土面积较大、最集中的地区。经人工灌溉熟化的水稻土面积广达3330多万公顷,居全国前列。
自然地理区在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四川省分属4个自然地理区:
中亚热带四川盆地常绿阔叶林区以岷山、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大凉山的主脊线与西部高原山地相分界,为典型盆地,代表树种是偏湿性的刺果米槠、曼青杠、甜槠栲、峨眉栲、瓦山栲、包石栎、大叶石栎、川桂、银木荷、小果润楠等,此外还有大面积的亚热带针叶林和竹林,栽培作物广。土壤以紫色土和黄壤分布广。
中亚热带云南高原常绿阔叶林区位于省境西部北纬29°~30°以南,属此区的滇中、川西高原湖盆亚区,年内干湿季分明。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干性常绿阔叶林,代表树种如高山栲、滇青杠、黄毛青杠、滇石栎、多变石栎、云南樟、滇润楠等,种类不及东部丰富,但有大面积的云南松林。南部金沙江河谷有南亚热带稀树灌丛。河谷底部为褐土,上部湿润地区为山地红黄壤。
藏东川西切割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区省境西北部属此区,地势高亢,北部以矮山和宽谷相间分布为特色,高原面完整。南部属山原地貌,气候寒冷少雨。植被以亚高山针叶林和灌丛草甸为主。前者如云杉、紫果云杉、川西云杉、丽江云杉、岷江冷杉、鳞皮冷杉、铁杉和高山松等。土壤为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
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省境北部属此区的大巴山、米仓山亚区,以山谷深窄,山体高大,道路崎岖为特色。气候以冬凉为特点,土壤植被呈明显过渡性。
发展简史四川是我国开发较早省区之一。殷周之际,四川东部已为巴、蜀两大氏族活动地区,并由渔猎转向农耕。其后,巴族在今川东一带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巴国;蜀族在川西一带以成都为中心建立了蜀国。春秋战国时,农业已成为巴、蜀两国主要生产部门,其经济虽不及中原地区,但在西南地区却最为发达。公元前316年,两国为秦归并,改置巴、蜀两郡。故简称蜀,并有巴山蜀水之说。
秦统一巴、蜀不久,“秦民万家”大举迁入,北方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得以迅速传播。特别是成都平原一带,由于耕作条件和耕垦基础较好,又距中原近,秦王朝一直把它作为统治西南地区根据地而着力经营。公元前250年,李冰在总结劳动人民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兴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大减,又有灌溉航运之利,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蜀沃野千里”,谓之“天府”。四川盆地其余地区经济也有发展。
汉初,随其统治势力扩张,雅安地区和西部高原雅砻江下游、安宁河流域开始有汉族农民开垦。同时,井盐开采也迅速扩大。西汉中期,井盐产地已有今巫山、忠县、云阳、成都、邛崃、仁寿等14处。重庆、云阳、奉节等地的柑橘业也有一定规模。经秦汉两朝的开发,不少地方已“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成都与洛阳、邯郸等同为汉代名城。
秦汉以后,四川经济曾经多次兴衰。如西晋末年,受北方战争影响,省内许多地方一度荒芜;唐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曾为封建帝王的避难场所;宋末元初四川战乱频繁,人口锐减,经济衰退。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正式建置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省治设成都。明称四川布政使司,今四川省境除西部高原一部分为吐蕃(藏族)聚居外,均入四川行省版图。清始称四川省,辖境远达理塘、巴塘,今四川南部与滇、黔两省边界基本确定。清初,曾招集湖广人民入川垦殖,自康熙六十一年(1722)至乾隆十八年(1753)数十年间,耕地面积约增加 1倍。其后,蚕桑、纺织、蔗糖、造纸等生产也有发展。到1800年,雅州(雅安)、眉州(眉山)、嘉州(乐山)、资州(资中)、顺庆(南充)、重庆等地已成为重要蚕丝产区。手工织布成为川中、川东农家重要副业,川布销往贵州等地。内江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建立了规模达数百人的糖坊多座。夹江、洪雅、峨眉、乐山、合川等地的土纸行销鄂、豫、陕、甘诸省。此外,犍为、富顺等地的制盐业和威远的炼铁业亦具相当规模。清道光年间,峡江两岸纤道的开凿,使川江木船在中、低水位时可以通航,从而促进了四川与长江中下游的交通联系。但西部高原地区经济仍极落后。
1840年 战争后,重庆、万县先后被英、日辟为商埠。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于1898和1901年相继开辟了川江和岷江下游的轮船航线。20世纪20~30年代,又先后修筑成渝、川陕、川黔、川康等公路。从此,四川特别是沿江地区殖民地性商业随之发展,桐油、生漆、猪鬃、生丝、药材、榨菜等土特产和工业原料大量输出,棉布、百货等工业品大量输入。随贸易额增长,重庆成为当时西南地区较大的商业城市,沿江的万县、泸州、宜宾、乐山等商业城镇规模也显著扩大。南充、乐山、巴县等地则发展成为商品性很高的蚕桑区,川江沿岸成为四川重要的商品桐油区。随着“洋纱”、“洋布”的大量输入,手工业特别是土纱布纺织业遭受严重摧残,棉花生产也大受影响。近代工业得不到发展,直到40年代中期,重庆、成都、乐山等地仅有一些规模很小的棉、丝纺织及食品等工业。
1937年 爆发后, “迁都”重庆,并在四川西部建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30年代末期,华东、华中部分工业企业迁入四川,在重庆、南充、乐山、泸州、宜宾、内江等地建立了钢铁、兵工、机械、纺织、造纸、制糖等工业,使四川成为战时“后方”的重要工业区,重庆则成为当时重要的工业中心。同时,先后完成川湘、川鄂、汉渝、渝绵等公路未成路段,并修筑了川滇及成、渝两地区内的短途公路。内河航运也有发展。但农业却急剧衰退,战时8年与抗战前7年相比,全省稻谷产量减少1/4,经济作物和经济林产品遭受摧残更甚。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官僚资本的迁出和美国商品的倾销,四川工厂纷纷倒闭。农业再度衰退。
我国成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曾将四川省东部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行署区。1953年恢复四川省建制,省会设成都市。1955年撤销原西康省,将所辖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形成四川省现今行政区域。1997年,将重庆设立为直辖市,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亦作了调整(见重庆市)。
人文概况人口四川是我国人口最多、人口密度较大省区。全省人口达10721.8173万,平均每平方公里188人,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密度,也高于西南地区的黔、滇两省。省内东、西部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西部高原山地土地面积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但人口却不足全省总人口的6%,每平方公里仅21人。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及攀枝花市市郊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约为50~100人。甘孜、阿坝两州仅5~10人,而红原、理塘、色达、石渠、稻城、白玉等县则均在4人以下,是四川人口最稀少地区;东部四川盆地地区,每平方公里超过376人,其分布从盆地底部向四周边缘山地递减。盆地底部每平方公里在 500人以上,其中成都平原及内江、重庆、泸州附近地区达700~900人以上,是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盆中丘陵地区约为500~700人,盆东平行岭谷及盆中丘陵外围的深丘地带约为200~500人,盆地边缘山地则不足200人。
四川人口1990年比1949年增长87.1%,年均增加151万之多。60年代中期内迁厂矿增多, 人口增长更快。70年代特别是1976年以来,人口出生率趋向下降。1990年人口出生率为17.78‰,自然增长率为10.72‰。目前,全省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3%,城镇数量和规模均比滇、黔为大。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有重庆和成都。
民族四川是我国多民族省区之一,除汉族外,有彝、藏、土家、苗、羌、回、蒙古、满、傈僳等52个少数民族,1990年共有人口488.8万,约占同期全省总人口的4.6%。 主要居住在西部高原山地和川南、川东南的边缘山区。其中,彝族87%集中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较大的彝族聚居区;藏族绝大部分居住在甘孜、阿坝两州;羌族集中分布在阿坝州茂县及其邻近县份,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苗族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土家族主要集中分布于秀山、酉阳、彭水、黔江等县; 散居全省各地,以西昌、成都两市和松潘县为最多。1949年后,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先后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级地方自治 。
经济概况四川省工业部门较齐全,其中钢铁、机械、电子、天然气、化工、森林、丝纺织、造纸、食品等部门占全国重要地位;农业较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多样,粮、油、蚕丝、柑橘、茶叶及桐油、生猪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交通以铁路和川江航运为主、联系省内外的水陆运输网已基本形成。四川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战略后方基地。
农业四川省耕地面积约630万多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11.1%;林地面积151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087万公顷),占26.6%;草场草坡面积1638万公顷(其中草场1130万公顷),占28.7%;水面95万多公顷,占1.7%。耕地、林地、草场草坡的面积在全国各省区中均居前列。目前,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的地位相对稳定,一直占农业总产值的3/5以上。林业和渔业的地位略有提高,畜牧业比重显著上升。
(1)种植业是四川农业的主要部门,耕地面积居全国第5位,水田居全国第1位,是我国主要农区之一。以粮食作物居绝对优势,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8.8%,经济作物只占12.1%,全省平均复种指数为196.9%,尤以东部盆地底部复种指数较高,种植业最发达。
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为主。其中,水稻总产量占全国水稻的11.6%,居各省区第2位,以盆西平原和盆南长江沿岸及岷、沱、嘉陵诸江下游浅丘地带为集中产区。四川是我国五大小麦产区之一,主要分布于盆地底部,尤以盆地北部和西部最为集中。全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9.5%,居各省区首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故省内粮食基本自给。
(2)经济作物以油、棉、蔗、麻、烟为主。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18.4%,商品率高达80%以上,四川盆地为我国较大的油菜籽生产基地。甘蔗生产仅次于广东、广西和云南、福建、海南,主要分布在沱江流域和安宁河谷。四川又是我国苎麻、晒烟的主产区之一。苎麻绝大部分集中在达县地区。晒烟以成都平原北部产量较大,烟质较好,为我国著名的商品晒烟产区。
(3)园艺作物中,桑蚕、茶叶、柑橘具有全国意义。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29.6%,素称“蚕茧之国”,以南充、绵阳、重庆、内江等地区为主要产区。茶叶生产仅次于浙、湘2省,以盆地西、南缘山区为边茶生产基地和内销绿茶、外销红茶的重要产区。柑橘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柑橘的1/3,主要产于重庆、南充、万县等地市。特别是江津出产的鹅蛋柑(锦橙),甜酸适度,芳香味浓,久负盛名。
(4)四川森林面积占全国的8.7%,森林覆被率为19.1%,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国的14.2%,是我国三大林区和主要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尤以西部高原山地天然成熟林、过熟林最为丰富,且又地处长江上游主要支流的中上游地带,对保持水土、涵养长江水源、保障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起着特别重要的防护作用。东部盆地多天然次生林,集中分布于盆地边缘山地,而盆地内部丘陵、平坝林木稀少。全省经济林、副产品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桐油、生漆、白蜡、五棓子、银耳、药材等不仅畅销国内市场,也是重要出口物资。特别是万县、涪陵、达县的桐油,城口的大木漆,通江的银耳,南部、峨眉的白蜡,素以质地优良,誉满国内外。
(5)四川畜牧业发达。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西高原有广阔草场,东部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山地有相当数量的草山草坡和林间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全省大牲畜以牛为主,马、驴、骡很少。小牲畜以猪为主,羊为次。其中,猪的年末存栏数居全国首位,黄牛、水牛居全国第2位,山羊、绵羊和马在南方各省区中也名列前茅。生猪、猪鬃、皮张、肠衣、羊毛等则是四川传统输出商品。
(6)渔业是四川农业中最薄弱的部门。全省适宜养殖的塘、库、湖、堰的水面共28万多公顷。其中养殖水面只占2/3,绝大部分集中在四川盆地的南部和中部丘陵地区。以塘、库为主的养殖因利用不充分,单产低;江河捕捞量也很少。
农业区四川农业生产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大体可划分为5大农业区:
(1)四川盆地农业、养畜、经作区。位于四川盆地底部,丘陵广布,地势低缓。热量丰富,雨量适中,发展种植业的条件较优越,垦殖程度很高,林、牧业用地较少。全区耕地面积515万多公顷,以水田居多,复种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般水田多为稻麦(油)二熟,冬水田以一季中稻为主;旱地以小麦(豌胡豆)、玉米、薯类带状套作三熟制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玉米、薯类为次;经济作物以油、棉、麻、蔗为主。其中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苎麻、甘蔗的产量均占全省的80%以上,除棉花外,在全国均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成都平原,是全国著名的稳产、高产商品粮油基地。本区又是全国生猪、水牛、蚕茧的较大产区。成片森林面积较少,覆被率较低,但经济林木基础较好,是我国桑、油桐等经济林及柑橘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2)盆周山地林业、农业、畜牧区。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以低中山地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全区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30.5%,占全省林地的21.6%,是省内以杉、松为主的速生用材林资源后续基地。又是桐油、乌桕、漆、油茶、茶叶、核桃、木耳、黄连、白蜡等经济林和林产最集中地区。耕地中旱地多,水田少,水田以一年一熟为主,旱地多一年二熟。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薯类、小麦等,是省境马铃薯、大豆的较大产区,也是玉米的主要产区。又为四川黄牛、山羊主要产区之一。
(3)川西南山地林业、畜牧、农业区。位于省境西南部,中山宽谷,气候温暖,干湿季分明。林地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7.9%,森林蓄积量占全省15.5%,是四川以云南松为主的第二大用材林基地,又是梨与核桃的重点产区和新发展中的优质红苹果产区。草山草坡广阔,是四川山羊和半细毛羊基地之一。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等,其中水稻主要集中在安宁河流域宽谷地带。南部低海拔的干热河谷适于发展紫胶、香蕉、剑麻、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
(4)川西高山深谷林业、牧畜区。位于四川省西部,为我国横断山区的一部分,山高谷深,热量垂直变化特别明显。全区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1.6%,森林蓄积量占全省的43.2%,以冷、云杉为主,是我国主要用材林基地之一。并产苹果、梨、核桃,尤以茂汶苹果、金川雪梨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多林间草场,是四川山羊的主要产区之一。耕地零星分散在深切的河谷中,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等。此外,采药、狩猎为重要副业。
(5)川西北高原牧畜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势高寒,谷物和林木生长受到限制,但高原面宽广,土壤肥厚,牧草丰茂,适于牧畜。全区草原面积730多万公顷,占全省草原面积70.4%,占全区土在面积的54.1%。牲畜以牦牛、绵羊为主,是四川较大的商品牛和半细毛羊基地,马的主要产区。种植业处于从属地位,作物以青稞为主。森林分布于南部边缘地带,以云杉和冷杉占优势。盛产虫草、贝母、大黄等名贵药材。
工业经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特别是先后建起一批机械、冶金、化工、电力、煤炭、军工等大中型骨干企业,使四川工业部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全省已由原来以轻工业居重要地位,发展成为以重工业(已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为主体,初步建成了部门比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成为西南地区工业最发达省区和我国新兴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
工业主要分布于东部盆地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尤以重庆、成都两市最为集中。
(1)冶金工业是四川重要工业部门,钢铁产量占全国的7.4%。全省已探明的铁矿石保有储量达63亿多吨,以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居优势。钢铁冶炼以攀枝花、重庆地区为重要。攀钢利用周围丰富的煤、铁、石灰石、白云石等资源,加上成昆铁路的通车,已建成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重钢以綦江铁矿及来自于黔、桂、湘等省铁矿石为原料,利用附近煤矿的焦煤,已建成为仅次于攀钢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省内还在江油、重庆等地建有生产特种钢的钢铁企业。有色及稀有金属资源主要有铜、铅、锌、铝、镍、金、汞等。其中,已开采、冶炼的主要有会理铜矿,会理、会东铅锌矿,秀山汞矿,彭县铜矿及会理镍矿。金以沙金为主,大部分产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沿河地带,尤以松潘、青川和小金等地最为著名。
(2)机械工业是四川发展较快、种类最多的工业部门。 期间,由沿海内迁一批为军事服务的机械厂和修配厂,四川机械工业才开始发展。自50年代以来建立起动力设备、机床、量具刃具、矿山机械、冶金设备、电器仪表、运输机械、轻工机械和农业机械等多种机器制造部门。其中动力设备、军工机械、电子仪表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机械制造工业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动力设备生产中心为重庆、自贡、德阳。军工机械主要集中在重庆地区。电子仪表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量具刃具制造以成都为中心。矿山设备制造主要集中在成都、重庆和江油等地。交通设备制造主要分布在重庆、成都、眉山和资阳。农用机械则广泛分布于成都、温江、绵阳、达县、内江、乐山等地。
(3)化学工业是四川迅速发展的新兴部门。省内具有储量丰富的井盐、天然气、褐煤、硫磺、磷等多种化学工业原料。但化学工业原有基础薄弱。自50年代以来已形成以基本化工、化肥、化学药品、有机合成等为主体的化学工业体系。其中,基本化学工业以井盐为原料,主要生产硫酸、盐酸、烧碱、纯碱等产品,集中分布于自贡、宜宾、重庆、成都、内江等地。化肥工业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尿素、氨水等氮肥为主。四川化工厂(成都)、泸州天然气化工厂都是全国著名的大型化肥厂,产量合占全省的50%;磷肥主要产于成都、什邡、峨眉、资中等地。炭黑是四川重要化工产品之一,产量占全国的1/4,主要产于隆昌、自贡、重庆等地。
(4)1949年全省发电量仅1.47亿度,产值不到工业总产值的1%。 50年代以来先后扩建、新建了一批中小型火力发电厂和水力发电站。全省可供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9200万千瓦,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1/4。在大渡河上已建成的龚嘴电站,是西南地区较大水电站。位于雅砻江上的二滩电站已动工兴建,设计装机容量达330万千瓦,约相当于四川省目前发电装机容量的2/3,1997年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70亿度。
(5)通过扩建天府、南桐、嘉阳、威远等煤矿和新建一批矿井,1990年煤炭产量6785万吨。天然气储量丰富,集中分布于川南、 川东地区。 经50年代以来的开发利用,天然气产量由1949年的0.11亿立方米增加到1990年的66.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43.3%,成为我国较大的天然气产区。石油与天然气共生,主要油田分布于川中一带,部分已开采利用。
(6)森林工业、造纸工业等具有全国意义。森林采伐主要集中在川西林区的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中上游地区,所产木材除供省内所需外,还远销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各省,是我国南方木材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木材加工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造纸工业历史悠久,全省以宜宾、重庆、乐山的生产能力较大。其中宜宾为我国新闻纸生产基地之一。其他如石棉县的石棉,丹巴县的云母,均以储量极丰、质量甚优著称全国。所开采的石棉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云母集中在雅安进行加工,制成品调往省外和出口。
(7)食品工业是四川发达工业部门之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4.5%,居第2位。以粮油、肉类、制盐、制糖、酿酒、卷烟工业为主。全省所加工的稻米、面粉、食用油、猪肉数量在我国各省区中均名列前茅,特别是菜籽油每年外调量很大,是我国商品油的较大产区。四川还是我国最主要的井盐产区,特别是自贡井盐资源丰富,年产井盐占全省的60%,以“盐都”著名全国。四川又是我国主要蔗粮产地之一,内江蔗糖产量占全省的35%,素有“甜城”之称。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绵竹剑南春等名酒畅销全国。
(8)纺织工业是四川主要工业部门之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第5位。主要为棉纺织工业,并以重庆、成都两地为生产中心,所需原棉除由省内沱江、涪江、嘉陵江诸流域棉区提供外,大部分从省外调进,棉织品则主要供省内需要。丝纺织工业以生产生丝为主,其产量占全国的1/4,是四川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丝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南充、绵阳、乐山、成都、重庆等地,其中以南充生产规模较大,是全省缫丝、织绸的综合性生产基地。毛纺织工业主要集中在重庆、乐山、康定,所产毛毯、呢绒部分供出口。麻纺工业以苎麻为原料,重庆为生产中心,所产夏布是四川著名的麻织品之一。
(9)手工业向为四川较发达工业部门,传统的手工艺品丰富多采。特别是成都“蜀锦”、刺绣、玉器,荣昌、金堂陶器,江安竹器,剑阁手杖,安岳竹凉席,新都棕丝编织,荣昌纸扇等,历为驰名中外的手工产品。四川皮革工业也较发达,主要分布于重庆、成都、万县、雅安等地。
交通运输四川东有崇山环绕,西有高山峡谷,西北有大面积沼泽草地,交通十分困难,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直至1949年全省仅有白庙子、綦江两段输煤轻便铁道。公路也只有8581公里,且有60%的县不通公路。江河航运常年只限于长江宜宾以下及其支流岷江乐山以下与嘉陵江合川以下河段。自50年代以来,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均有很大发展。并又发展了航空和管道运输。
(1)铁路运输是四川省内外交通的骨干,省境铁路营业里程已达2725公里。现已形成以成都、重庆为枢纽的铁路运输网,担负着全省75%的货物周转量。其中,成渝铁路横贯四川盆地中部,是连接成都、重庆两大城市,连接宝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铁路干线和沟通长江等内河航运的中枢,又是四川客货运输是繁忙的铁路干线;宝成铁路穿行于巴山、秦岭,大部分线段坡度很大,现已改造为我国第1条电气化铁路,是四川及西南各省区通往西北、华北、东北的交通大动脉;成昆铁路是川、滇间重要运输通道,也是联系攀枝花市钢铁工业基地的重要干线,对促进攀钢基地建设和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川黔铁路是四川通向湛江港、防城港等沿海港口,甚至华中、华东等地的重要捷径;襄渝铁路是除川江航道外东出四川的又一重要交通干线,对促进川东北、陕南、鄂西的经济建设和联系有着重要意义;内宜铁路是联系自贡、宜宾的重要通道。此外,省境尚有广(元)旺(苍)、广(汉)木(瓜坪)、德(阳)天(绵竹天池)、成(都)灌(县)、宜(宾)珙(县)、三(江)万(盛)等铁路支线。达(县)成(都)铁路正在建设中。
(2)四川是我国内河航运较便利省区之一,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航道广布于东部地区,构成四川盆地发达的内河航运网,全部航道里程8656公里,其中能通行轮船的航道约占60%。通行于这些航线上的大量轮、驳船和木帆船,担负全省20%的货物周转量。其中,川江是四川联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通大动脉,重庆、宜昌间常年可通航千吨以上客货轮,重庆、宜宾、段亦可通航几百吨的客货轮。重要的港口有重庆、宜宾、泸州、涪陵、万县等。重庆港年吞吐量达 300万吨以上,是长江上游较大港埠,也是四川和西南地区水陆联运的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川江主要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嘉陵江支流涪江、渠江,均可常年通航小汽轮或机动船,主要港口有乐山、合川、南充、龚滩等。
(3)四川是我国公路运输较发达的省区之一。全省公路总长9.7万公里,约占全国10%,已形成以成都、重庆、南充、内江、乐山、泸州、宜宾、绵阳、雅安、涪陵、万县、达县、西昌等为枢纽的公路运输网。重要的公路干线有川藏、成阿、东巴、宜西、渝绵、成万、渝南、成渝、川陕、川湘、川黔等30多条。其中,川藏公路东起雅安,途经康定、甘孜、昌都至 ,是沟通川、藏的要道;东巴公路由川藏公路上的东俄洛起,西经雅江、理塘至巴塘,是川西地区东西交通的第2条干线和四川内地通往 的捷径;成(都)阿(坝)公路是联系川西北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主要干线,又是四川与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的交通要道。
(4)航空运输发展很快,成都、重庆已成为联系省内外最重要的航空港。其中,成都双流机场是我国现代化的大型机场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航空枢纽,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昆明、贵阳、 、香港等地均有直达定期班机。西昌、南充、达县等地有省内地方航空线。
(5)管道运输随天然气的开采利用,已于80年代初步建成成都、威远、泸州、隆昌、重庆、垫江间的天然气管道运输网。
参考文章
四川省农科院育成小麦新品种“川麦42”粮食作物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东兴街道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大寨苗族乡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四川省广元市三江新区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四川省合江县望龙镇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四川省旺苍县英萃镇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四川省成都市马家镇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四川省旺苍县高阳镇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丛梦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四川省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丛梦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