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ejia ke
[外文]:Chrysomelidae; leaf-beetles
鞘翅目多食亚目叶甲总科的1科。体色多艳丽,有光泽;头亚前口式,前唇基明显分出,其前缘平直,前胸背板两侧具边框,跗节假4节型的甲虫,通称叶甲。又名金花虫。是鞘翅目的大科之一。我国记载约1400种。根据陈世骧(1973)的叶甲总科分类系统,本科包括叶甲亚科 (Chry-somelin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和跳甲亚科(Alti-cinae)、锯胸叶甲亚科(Synetinae)等4个亚科。
叶甲科昆虫为世界性分布。我国以东洋界种类最为丰富。但叶甲亚科则以古北界占优,锯胸叶甲亚科我国仅知1属1种,分布于北京山西和东北地区。
叶甲科种类丰富,广布于各种自然环境中。我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曾在 日土海拔5300米的荒漠草原来到超高萤叶甲和条翅萤叶甲日土亚种在普兰朗玛拉巴海拔5400米处采到普兰蚤跳甲,这是迄今叶甲科分布较高的海拔记录。
该科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取食植物的根、茎、叶、花等。许多种类对农作物、蔬菜、林木、果树、牧草造成严重危害,例如世界著名的害虫马铃薯甲虫即属本科。叶甲的寄主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裸子植物极少。寡食类群中,叶甲的分类系统与寄主植物之间常呈现平行现象。即很多叶甲“属”以一个或几个近缘的植物“科”为其寄生范围。例如,弗叶甲属、圆叶甲属以柳科植物为寄主;菜跳甲属寄生于十字花科;潜跳甲属橘齿跳甲属寄生于芸香科植物;毛跳甲属取食茄科植物;叶甲属取食柳科和桦木科;扁叶甲属取食胡桃科和桦木科。单食性种类中,有些已被用于生物除草。
成虫多有艳丽的金属光泽。跗节为假4节型,实际5节,其第4节极小,隐藏于第3节的两叶中。头型为亚前口式,唇基不与额愈合,前部明显分出前唇基,其前缘平直。前足基节窝横形或锥形突出,基节窝关闭或开放。触角细长、丝状或近似念珠状,一般11节,个别9或10节。锯胸叶甲亚科各足胫端具双刺;前胸背板两侧无边框,其中部具数齿;头部后头长,复眼后缘不与前胸背板相接触。其他三亚科各足胫端仅具1刺,前胸背板两侧具边框,头部嵌入胸腔很深,复眼后缘与前胸背板前缘接触。叶甲亚科的触角则着生于额的两侧,接近上颚基部,彼此相距颇远。萤叶甲和跳甲亚科触角着生在额的中部,位于两复眼之间。跳甲亚科后足腿节特别粗大,具内骨骼跳器,有跳跃能力;萤叶甲亚科后足腿节细长,无跳器,不能跳跃;两者易于区分。
成虫鞘翅一般盖及腹端,后翅发达,有一定飞翔能力。但许多在土、石下生活的种类,后翅常退化以至消失。高山空气稀薄,气候寒冷,风力强劲,在这里飞翔能力成为叶甲适应的不利因素,而不飞翔。土栖、石栖反而成为进化的方向。因此,许多真正适应高山高原环境的叶甲,如高山叶甲属和金叶甲属的高山种都已失去后翅,而萤叶甲亚科的短鞘萤叶甲属和跳甲亚科的丝跳甲属的某些种,不仅后翅消失,鞘翅亦大为减缩,成为残留器官。它们组成高山高原区系的特有类群。
成虫的雌雄次特性征比较明显,雄虫腹末节端缘多呈三叶状或中央具圆形、三角形凹窝;前、中足第1跗节呈梨形膨阔。雌虫腹端圆形拱凸,跗节正常。
幼虫蛃型,口器咀嚼式,触角3节,胸足3对,体表常具瘤突和毛丛。幼虫的生活方式相当不一致。叶甲亚科大部为裸生食叶,幼虫老熟入土化蛹、或悬垂叶下化蛹,如核桃扁叶甲属、叶甲属。牡荆叶甲在寄主植物茎枝间用粪便筑巢,幼虫匿居食茎,保持叶甲总科中较原始的取食习性。角胫叶甲属有胎生现象。萤叶甲和跳甲亚科大部在土中外寄生食根,如守瓜属、菜跳甲属、蚤跳甲属等。也有一些属,如跳甲属、毛萤叶甲属、小萤叶甲属。瓢萤叶甲属裸生食叶。还有个别是潜叶蛀茎为害的,如橘潜跳甲潜叶,玉米旋心虫、粟凹胫跳甲蛀食苗茎基部。
参考书目
谭娟杰等:《我国经济昆虫志》,鞘羽目叶甲总科(一),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厉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叶甲科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厉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