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ngguo
[外文]: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n Ireland
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欧洲西部岛国。位于不列颠群岛上,西临大西洋,东隔北海,南以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陆疆仅邻爱尔兰。面积24.4万平方公里。人口5562.4万(1984)。首都伦敦。
国土由大不列颠岛全部、爱尔兰岛东北部及周围的5500多个小岛组成,分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4个地区,其中英格兰面积较大,是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荟萃之区。我国长期沿用“英国”这一称呼即源出于此。
自然地理地形和矿藏地质上属中欧-西欧古褶皱断块山地的一部分。 从西北到东南,加里东、 海西、阿尔卑斯 3个褶皱带依次排列,构成大地形的基本轮廓。多次海陆进退、长期外营力尤其是古冰川作用的塑造,深刻改变地表形态,形成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宽谷等多种地形。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大体以从英格兰西南部的埃克斯河口至东北部的蒂斯河口的联线为界,划为西北高地区和东南低地区。
(1)西北高地区。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全部和英格兰西部,是加里东和海西褶皱山地的残余,间有构造运动时熔岩涌出造成的玄武岩高原和花岗岩侵入体。山地和高原久经剥蚀凌夷,高度大大低降,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低高原,对交通运输影响不大。仅坚硬岩层和花岗岩体留存为突兀的山峰。受古冰川作用强烈影响,多冰斗、冰槽谷、冰碛丘、冰川湖等。
苏格兰大部是高原和山地,其面积的2/3在海拔300米以上,格兰扁山脉的主峰本尼维斯山海拔1344米,为不列颠群岛较高峰。苏格兰北部为两列由片麻岩和结晶片岩组成的褶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山顶 。谷地深切成U形。南部也为褶皱山地,因主要由抗蚀力较弱的沉积岩组成,经长期侵蚀后,地表起伏较缓,低山和宽谷相间。中部是宽约50公里的巨大断层谷地,谷底有几条河谷和低丘陵交错排列,是苏格兰农用地集中地带。
北爱尔兰大部属玄武岩高原,地表岗峦起伏,冰碛丘广布,高原中部是地势低平的讷湖盆地,多宜农宜牧土地。威尔士的大部是崎岖山地,便于工农业利用的土地散见于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坎布里亚山脉纵贯南北,北段多抗蚀的火山岩,出露处构成峻峭山峰,其中,较高的斯诺登山海拔1085米。
奔宁山脉是海西褶皱时期形成的穹窿构造,被称为“英格兰脊骨”,纵贯南北,延伸200余公里,海拔200~500米。 一系列横切山脉的河谷沟通东西间交通。奔宁山脉以西的湖区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经辐射状水系的强烈切割,地表起伏剧烈,多长条形冰川湖。英格兰西南端的康沃尔半岛在海西运动时广泛发生岩浆侵入,现留存为崎岖的花岗岩丘陵。
(2)东南低地区。位于英格兰中、东部、是丘陵、断崖、谷地和平原相间分布的地区,海拔均在 200米以下,大部地表起伏和缓,发展工、农、交通业的地形条件显著优于西北高地区。奔宁山脉南面的中部平原以及两侧的东北低地和兰开斯特利亚平原,均属古湖盆,沉积着上二迭系和三迭系红色砂岩和泥灰岩,现今这些平原地表起伏微缓,散见一些由残余的石炭系等岩层构成的岛状高地和丘陵。英格兰西南部沿海的萨默塞特平原是中部平原向西南的延伸,因地势低平,易受洪水泛滥。平原和低地东、南两侧的广大地区属阿尔卑期运动造成的宽缓褶皱带。呈东北─西南向贯穿英格兰中部的巨大断崖带,地质上为单斜构造,经长期剥蚀,使坚硬的侏罗系石灰岩、砂岩和白垩系白垩岩分别构成两列断续相连的单面山带,西北坡陡峻。两列单面山带之间夹着宽15~20公里的粘土低谷地带,包括富庶的林肯、贝德福德、牛津等谷地,它们系由岩性较软的侏罗系粘土侵蚀后形成。断崖带东南面宽阔的白垩地面是由白垩岩组成的单面山带朝向东南微缓倾斜的坡面,受无数浅平干谷分割,地面波状起伏。
英格兰东南端的威尔德丘陵是东西走向的背斜构造。背斜两翼的白垩岩层构成向北和向南倾斜的坡面,称北部丘陵和南部丘陵。背斜顶部被剥蚀后,出露下伏侏罗系砂岩和粘土层,因抗蚀力不同,形成低岗和谷地相间分布的地形。介于威尔德和白垩地面间的伦敦盆地是宽广的向斜盆地,沉积着第三纪以来的砂、粘土、砾石层等。英格兰南部的汉普郡盆地地质地形类似伦敦盆地。
不列颠群岛原与欧洲大陆相连,因第四纪冰期后海面上升才与大陆分离,故英国海岸为海浸型海岸,多海湾、岬角、半岛和岛屿,多天然良港。海岸线长11450公里,平均约21平方公里国土就有海岸线1公里。 许多海湾深楔陆地,使英国境内无一处距海超过 120公里。苏格兰西部和北部海岸尤为曲折,形成峡湾型海岸。近海大陆架广阔。东面濒临的北海平均水深96米,富鱼类和油、气资源,其中部的多格浅滩最浅处仅13米,是世界著名渔场。
矿藏以石油、天然气、煤、铁较重要。石油探明储量11.3亿吨、远景储量40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739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 2万亿立方米,集中分布于北海大陆架。煤的可采储量 450亿吨,蕴藏于威尔士南部、奔宁山脉周围、苏格兰中部谷地等处的石炭系地层中。铁矿探明储量27亿吨,侏罗纪水成贫铁矿占98%,主要矿区在英格兰中部。
气候国土绝大部分处于北纬50°~60°之间,受岛国位置、西风环流、北大西洋暖流等因素影响,属冬暖夏凉、全年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因处于北大西洋暖流形成的“暖湾”中,1月平均气温3~7℃;夏季受海洋调节和凉爽西风影响,7月平均气温仅13~17℃。冬季气温的强烈正距常和夏季气温的微弱负距常,使英国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年平均气温较高,年较差较小。但各地气温稍有差异,冬季暖流对西部影响较强烈,从亚欧大陆侵入的寒冷气流主要影响东部,故冬季气温西部高于东部;夏季气温变化主要受纬度差控制,南部高于北部。大部地区年降水量 600~1500毫米,季节分配较均匀,秋季(9~11月)较多,占年降水量的28~31%;春季(3~5月)较少,占18~21%。降水年际变化小,据90年记录分析,各地一般年份降水量距平值在10%以下,距平值超过20%者仅10年。降水分布通常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 东南低地区一般年降水量少于750毫米,西北高地区普遍多于1000毫米,苏格兰西北部海拔高,又迎对盛行西风,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雾多、日照时数少是英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点。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各地 3~5小时,冬季仅 1~2小时,愈向北日照时数愈少。日照少、热量不足对农业生产不利。西北高地区夏季凉爽阴湿,有碍作物成熟,却有利牧草生长,宜于发展畜牧业。东南低地区降水较少,夏温较高,日照较充足,种植业发展条件优于西北高地区。
河流河网致密。受岛国和地形的限制,河流短小,流域狭窄,但水量丰富,水流平稳,冬不结冰,兼以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便于修筑运河,富航行之利。因海面上升,许多河流的河口段形成宽阔三角港,使海潮得以深入内地,便于海轮进入。较大河流有东岸的亨伯河、泰晤士河和西岸的塞文河、默西河等。塞文河为第一长河,全长338公里,从河口上溯可航行280公里。泰晤士河全长336公里,仅次于塞文河居第二位,通航里程也约280公里,流经最发达区域。
居民和发展简史英国民族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经历多次民族迁移和混合逐渐形成的。较早的居民是公元前7世纪至前3世纪从南欧移入的克尔特人。公元 5~7 世纪,原住莱茵河流域的盎格鲁和萨克逊人移入东南部,把克尔特人排挤到西北部山地。其后丹麦人、诺曼人先后移入。诺曼人原住北欧,于11世纪后期进入英国前曾长期在法国西北部停留,语言、文化上有浓厚法兰西色彩。他们与盎格鲁、萨克逊人经几个世纪混合形成英格兰人。英语即以盎格鲁、萨克逊语为基础,吸收诺曼语和古法兰西语成分形成。现在英格兰人为多数,约占全国人口80%以上。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分别占全国人口10%、2%和4%,他们皆系克尔特人,系少数民族。威尔士1284年起成为英国封邑,1535年并入英国;苏格兰原为独立国,1707年并入英格兰;北爱尔兰原是爱尔兰一部分,1921年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 时被划归英国。自此形成今日的“联合王国”。各少数民族受英格兰人长期影响,语言、文化差别愈来愈小,但仍保留一些传统习俗,他们集中居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偏低。
英国是世界人口增长率较低的国家之一。出生率仅13.5‰,死亡率11.8‰(1980),加之人口移出多于移入(每年约4万人),年增长率不足0.1%。1971与1981年两次人口普查期间,人口仅增加 25.8万人。人口明显趋于老化,30岁以下人口只占43.2%, 其中5岁以下幼儿仅占6.1%,而65岁以上老年人却占14.9%(1981)。
在职业构成方面,全国就业劳动力中,约40%是工矿、建筑、交通邮电从业人员,约1/3是商业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其余多数是文教卫生系统和 、军事人员,农林渔业从业人员只占1.9%。
世界人口最稠密、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227.87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77%。人口分布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英格兰中部和东南部、奔宁山脉两侧、苏格兰中部、威尔士南部沿海等工矿业发达、城镇密集区域。仅大伦敦、以伯明翰为中心的西米德兰兹、以利兹和设菲尔德为中心的西约克郡、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东南兰开夏郡、以利物浦为中心的默西河畔、以纽卡斯尔为中心的泰恩河畔、以格拉斯哥为中心的中克莱德赛德7大都市区就占全国人口1/3左右。在奔宁山区、威尔士中部、苏格兰南部和北部有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的大片人口稀少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大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原因,出现居民向外围、卫星城镇和农村迁居趋势。1971~1981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人口减少82.7万,农村人口增加108.9万。
经济地理公元16~17世纪是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急剧转变、进行大规模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提供大批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对外掠夺和殖民提供巨额财富和国外市场。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为资本发展开辟道路。18世纪60年代开始,19世纪30年代完成了产业革命,英国成了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一度成为“世界工厂”。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扩大国外市场和原料来源,英国加紧向世界各地侵略,占据比本土大 140倍的殖民地,成了典型的“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在国内采取牺牲农业的政策,几乎成了“纯工业国”。使英国成为世界较大的工业和海外贸易国,拥有规模较大的商船队、海军和最多的海外投资。19世纪末起,随资本的不平衡发展,英国霸主地位开始动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殖民体系瓦解,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国际地位随之下降。
英国至今仍是一个发达的资本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和对外贸易额居世界资本国家第五位。它仍保有一些殖民地,同现已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仍保持联系。英国经济具有资本高度垄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高、基础设施雄厚、科技力量强、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等特点。但其原料来源、产品市场、食物供应等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基础工业和传统工业设备陈旧,产品成本较高,竞争能力降低。198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48亿英镑,其中,工业(包括能源)占33.7%、建筑业占5.5%、 农业(包括林、渔业)占2.3%、交通邮电占7%、商业金融占24.1%。
工业分老部门和新部门。老部门是在产业革命过程中以煤为主要动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规模小、设备陈旧,虽经改造,仍处于衰退中。新部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规模大、技术先进、广泛实行专业化,处于发展之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部门发展更快。
(1)能源工业自50年代以来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长期作为首要能源的煤,1948年占能源结构的90%,此后随其他能源的开发,地位不断下降。198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石油占37.0%,煤占36.9%,天然气占21.4%,核能占4.1%,水电占0.6%。
采煤业是最老部门之一。英国曾是世界较大的煤开采和出口国之一,1913年产量2.9亿吨,约有1亿吨供出口。此后随其他能源和其他产煤国竞争加剧,不断衰退。1947年实施国有化后采取集中化和广泛机械化措施,逐步关闭不盈利矿井,对继续生产的矿井进行技术改造,仍不能扭转不景气状态。1983年产量1.25亿吨,每年需进口300~400万吨。原煤的70%以上用于发电,9%用于炼焦。现主要开采区是兴起较晚的诺丁汉和设菲尔德一带的东米德兰兹和南约克夏郡煤田,其次是富产焦煤的南威尔士和达勒姆一带的英格兰东北部煤田。兰开夏郡和苏格兰中部等地老煤田因资源趋于枯竭而衰退。
石油生产原靠兰开夏郡和东米德兰兹若干小油井和自苏格兰所产油页岩中提炼,年产仅30~40万吨。北海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改变了大量进口石油的局面,1975年后原油开采量直线上升,1982年达1.03亿吨,一跃成为西欧较大石油生产国。净出口量约2700万吨。炼油工业因原以进口原油为主,主要集中于东海岸以及南安普敦、米尔福德和利物浦诸深水港一带,炼油能力合计1.3亿吨(1980)。1976年以来天然气年开采量 400亿立方米左右,已取代煤气而成为工业和民用供气的主要来源。
电力工业向以火力发电为主,1982年约占总发电量的84.8%。核电发展较快,自1956年世界靠前座商业用核电站在湖区的卡尔德霍尔投产起,到1986年4月共建成32座。1982年核电约占总发电量的13.1%。核原料从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进口。
(2)钢铁工业早期是在本国煤、铁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规模小、设备差、分布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改变结构落后、布局不合理状态并适应进口富铁矿,于1951年和1967年两次对钢铁厂实行国有化,并更新设备。经逐步合并、关闭小厂,扩大企业规模,使布局趋于集中,在南威尔士、英格兰东北部、苏格兰中部等地形成具有较先进技术并靠近港口、焦煤产区、消费区的 6大基地,合占全国炼铁能力的75%、炼钢能力的85%。内陆一些老厂逐步转向生产优质钢和特种钢。但钢铁工业仍处于严重衰退中,1960年钢产量2430万吨,1973年仅增长为2660万吨,此后连年减产,1982年仅产1370万吨,退回到1937年水平。从钢铁出口国变为进口国,1982年进口499万吨。
(3)机械制造业是主导工业部门,分布普遍,几乎遍及各个城市。其就业人数占工业就业人数40%。门类繁多,发展不平衡。早期建立的纺织机械、造船、矿山机械、普通机床等工业严重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汽车、农机、电机等工业发展亦不快。与军事和新技术革命有关的飞机、仪表、精密机械、电子、电器等工业发展迅速。大伦敦和西米德兰兹是较大中心,门类众多,以汽车、飞机、电子工业最重要。英格兰东北部和威尔士南部以生产重型机械为主。英格兰东北部、苏格兰低地西部、北爱尔兰是造船业中心。
(4)化学工业发达,门类多,主要生产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药品、化妆品、化肥、农药、洗涤剂等。分布的变化与原料密切相关。50年代前,化工中心在岩盐和煤的产地兰开夏郡。自转向以石油为主要原料后,趋于沿海分布,在苏格兰东部、英格兰东部和南部、威尔士南部沿海港口和石油加工中心,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5)纺织业曾是较大工业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设备、技术均较落后,在其他国家竞争下日趋衰落。兰开夏郡为主要棉纺织区,原料依靠进口,产品成本高、销售困难,工厂开工不足。毛纺织是最老工业部门,长期加工本国羊毛,后因国内养羊业衰退,转向大量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原料。向以生产高级毛料著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声誉。约克夏郡是主要毛纺织区。
农业中世纪时英国是农业国,粮食自给,羊毛等畜产品有剩余供出口。 实现工业化后的100多年里,出于对外扩张需要,加紧发展工业,以获取高额利润。1848年废除限制谷物进口的“谷物法”,听任海外廉价农产品占领市场,从而挤垮本国农业。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鉴于对外贸易日益不利和战时食物困难的教训, 实行干预,进行扶持,使农业得以较快发展。但直至1982年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1.9%,农业产值只及工业产值1/15,是世界上农业比重较低的国家之一。1980年农产品仅供应本国居民食物消费量的55%左右。
农业中资本大农场居主导地位,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实行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农场规模、生产水平、劳动生产率高于欧洲大陆国家而居世界前列。
(1)畜牧业是主导部门,占农业产值63%。全国1878万公顷农用地中,人工改良草地和天然放牧场合占60%,耕地的大部也用于生产饲料。乳牛业最重要,占畜牧业产值的35%。分布广泛,有两种经营方式,一般城镇密集区域的乳牛场就近供应鲜奶,较偏远区域者以加工制作黄油、乳酪为主。饲养方式取冬季舍饲和其他季节放牧相结合。技术水平高,1970年全部实现 机械化,管理方式由自栓式牛舍向散放式牛舍和 厅发展。肉牛业占畜牧业产值24.8%。养禽业、养猪业发展迅速,皆实行机械化集约饲养。历史上养羊业曾居十分重要地位,现已大大衰退,只占畜牧业产值的8.2%,生产方向从羊毛为主转为羊肉为主。
(2)种植业基本上从属于畜牧业。699万公顷耕地中,牧草和饲用豆类、块根等约占30%。大麦和小麦为两大谷类作物。种植面积 235万公顷的大麦,除小部分作啤酒原料外,约5/6用作饲料。小麦种植面积166万公顷,因属软粒品种,磨成的面粉仅用作饼干糕点原料或添加于进口面粉中烤制面包,约有一半小麦也用作饲料。主要供食用的作物是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9万公顷。经济作物只占耕地面积5.6%。甜菜最重要,种植面积20万公顷,只够供应制食糖消费量的2/3左右。 油料作物长期被忽视,为改变食用植物油几乎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近年油菜种植面积扩大很快,已达17.4万公顷。啤酒原料忽布是传统作物,但种植面积仅0.6万公顷。园艺业发达,果树、蔬菜、花卉种植面积合计25.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3.6%,产值占种植业产值1/4以上。水果品种少,限于苹果、草莓、李、梨等。
农业地域差异明显。东南低地区是主要农业区,种植业和畜牧业均重要,全部小麦、甜菜、油菜、忽布和绝大部分大麦、园艺作物的种植面积集中于此,乳牛业、养猪业、养禽业也发达。西北高地区以牧为主,低地多养乳牛,山地多养肉牛和肉羊。高寒山区养羊业是唯一部门。种植业除城市周围的商品性菜园外,以马铃薯种植较重要,谷类作物限于种植少量作饲料用的大麦和燕麦。
(3)渔业发达。1982年渔获量74.9万吨。鳕、鲽、鲱、鲭为主要鱼种。鱼产量的一半自北海渔场捕获,其次来自北大西洋、爱尔兰海和英吉利海峡等。较大渔港皆位于大不列颠岛东岸,有阿伯丁、赫尔、格里姆斯比、洛斯托夫特等。
交通运输交通网稠密。铁路始建于1825年,先于多数其他国家,至1938年总长3.4万公里。 90%为19世纪时私人公司所筑,技术设备陈旧,平行、重复线路多,加上其他运输方式竞争,长期亏损严重。1948年实行国有化后大规模调整、改造线网。至1980年营运线路缩减为1.8万公里,较大枢纽伦敦周围繁忙路段和伦敦─格拉斯哥干线等共计3718公里实现电气化,其他线路仍使用内燃机车。但铁路运输仍在衰退中,1982年只承担全国货运量9.8%、客运量5.9%。
国土狭小,长途货运不多,公路运输灵活、直达,迅速发展为首要运输方式。 1982年公路总长 36.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22公里。 1982年各种汽车约2000万辆,计承担全国货运量56.9%、客运量85%。伦敦为较大枢纽,伦敦─伯明翰─卡莱尔、伦敦─利兹、伦敦─斯旺西的高速公路为最重要干线。
内河运输在工业化初期曾起重要作用。17、18世纪修筑的许多运河联结各主要河流,使航道总长达6750公里。但因技术标准低,难以通行现代船只,兼受公路、铁路竞争,多已废弃不用。仍在营运的仅是曼彻斯特海轮运河和泰晤士、亨伯、默西等大河下游可通行海轮的河段,1982年仅承担全国货运量0.3%左右。
海运发达。18世纪末以后的 100多年间拥有世界较大商船队,控制世界海上贸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日、挪威等国竞争下,地位逐渐下降。1980年有500吨以上海轮1275艘,合计2577万总吨,仍居世界前列。不仅承担本国外贸货运和近海运输(合占全国货运量27.2%),还在各条国际航线上运送别国货物,赚取大量外汇。伦敦港吞吐量较大,其次为利物浦、赫尔、曼彻斯特、南安普敦、格拉斯哥等港。
航空运输主要服务于国际客运,1982年共运送4413万人次。伦敦市西的希思罗和市南的盖特威克机场均为国际机场,前者是世界较大空运枢纽之一。管道运输随北海油田开发而迅速发展,1980年总长3416公里,运送原油和石油制品99亿吨公里。
地区经济差异英国各地间自然、历史条件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 特点、前景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次进行区划。全国分为11个“标准区”(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各单独为1个,英格兰分为8个),“标准区”是经济计划和统计的基础。
(1)英格兰东南部,包括东南、东安格利亚两“标准区”是最发达区域。工业以加工工业为主,汽车、飞机、仪表、精密机械、电子工业等新部门更为突出。境内多平原、低丘,气候温和,光照较充足,种植业和畜牧业皆居国内重要地位,是小麦、甜菜、油菜、园艺作物主要产区,乳牛业、养猪业、养禽业均发达。多名胜古迹,因田园风光优美被誉为“绿色英格兰”,旅游业兴盛,有著名海滨疗养城市布赖顿、马盖特等。本区核心城市伦敦是全国政治、金融、工业、贸易和文化中心,海港和陆路交通枢纽。沿海和伦敦周围半径 100公里范围内城镇密集,有著名大学城和科研中心牛津和剑桥,重要商港南安普敦、多佛尔,军港朴茨茅斯。
(2)英格兰西南部,即西南“标准区”。是全国热量最丰富、生长期最长的区域。丘陵坡地终年牧草茂盛,平原谷地土壤肥沃。园艺业发达,是向伦敦供应早熟蔬菜、水果、花卉的基地之一。乳牛业以生产高质量黄油与乳酪著称。少量开采锡及伴生的铀。加工工业集中于本区主要城市布里斯托尔,有飞机、汽车、造船、食品等部门。该市也是重要海港,英格兰中部地区食品和工业原料的输入点。本区拥有全国最温暖的海滨,疗养点密布;内陆有历史名城巴斯。旅游业发达。
(3)英格兰中部,包括西米德兰兹和东米德兰兹两个“标准区”。英国主要重工业区。以伯明翰为中心包括考文垂、伍尔弗汉普顿等城市的西米德兰兹,在产业革命后长期是有世界意义的采煤、冶金基地和机械制造中心, 有“世界车间”之称,现发展为巨大的综合性工业区,钢铁、汽车、飞机、电器、机床、铁路车辆、军火工业均居全国重要地位。东米德兰工业发展较迟,现为全国较大采煤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电力基地,钢铁、机械、化工、针织、制鞋工业也重要。有诺丁汉、莱斯特等工业城市。本区城郊农业发达。东米德兰兹种植谷物、甜菜较多。
(4)英格兰中北部,包括西北(兰开夏)和约克夏、亨伯河畔两“标准区”。是传统纺织工业区,但20世纪来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在以曼彻斯特和利物浦为两大中心的兰开夏,棉纺织业严重衰退,纺织机械、机床、汽车、飞机、化学、电工设备等工业代之而起。在约克夏,毛纺织业仍较盛,还发展机械制造、采煤、冶金、化工等部门,主要城市有利兹、设菲尔德、赫尔等。本区工业发展不快,在全国的地位今非昔比,被列为“萧条区”。但城郊农业发达,兰开夏郡有著名乳酪和马铃薯产区,约克夏郡大麦、小麦种植较普遍。
(5)英格兰北部,即北部“标准区”。属“严重萧条区”。工业以采煤、钢铁、造船等老部门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炼油、石油化工、重型机械等新部门虽有发展,并不能扭转全区工业衰退局面。主要城市有纽卡斯尔、米德尔斯伯勒。城郊农业发达,远离城市处发展肉牛业。奔宁山西侧的湖区,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大部划为国家公园,是著名旅游区。
(6)威尔士。境内多崎岖山地,大部用于放羊,沿海平原和山间谷地发展乳牛和肉牛业、园艺业。南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向为全国较大采煤区之一,钢铁、有色冶金、重型机械等工业较重要,因多数属衰退中的老部门,被列为“严重萧条区”。60年代以来在西南端米尔福德港一带炼油、石油化工有所发展。气候温和,海滨和山区不乏景色秀丽的游览地,旅游业颇盛。主要城市有首府加的夫和斯旺西等。
(7)苏格兰。绝大部分为山地高原,阴凉潮湿,人烟稀少,多用于牧羊。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中部谷地和狭窄的东部沿海平原。农业以种植大麦和燕麦、饲养肉牛和乳牛为主。位于中部谷地西端的格拉斯哥及其周围是全区经济核心。工业以造船、采煤、钢铁、纺织等老部门居优势。首府爱丁堡处在中部谷地东端,是政治、文化中心,多名胜古迹,旅游业发达;工业以造纸、印刷、酿酒(著名的苏格兰威士忌酒)等部门为主。本区曾被列为“严重萧条区”,70年代北海油田开发后,东部沿海的格兰奇茅斯和阿伯丁等成了石油开采的陆上基地,并建起大型炼油、石油化工厂,对全区经济有所促进。近年,中部谷地诸城镇电子工业发展很快,有成为“英国的硅谷”之势。
(8)北爱尔兰。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农业重要。利用天然草场和进口饲料饲养牛、猪和家禽,黄油、乳酪、肉类供应英格兰。马铃薯种植较多,大量销往英格兰,其他作物有用作饲料的燕麦、大麦。亚麻种植和加工前曾发达,现已衰退。工业以造船、纺织、缝纫、食品工业为主;飞机制造、机械、石油化工有所发展。多数工厂集中于首府贝尔法斯特。第二大城市伦敦德里是衬衫生产中心。
参考书目
斯坦普、比佛合著,吴传钧译:《不列颠群岛,自然地理和农业地理》,商务印书馆,北京,1960。
道布罗夫著,王正宪译:《英国经济地理》,商务印书馆,北京,1959。
J.W.House(ed.),
The U. K. Space, 3rd edition,Weidenfeldand Nicolson,London,1982.
参考文章
战后英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但它为什么还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地理学
英国与英联邦是一回事吗?地理学
英国安格兰的经验之路:GAC-臭氧水处理工艺废水治理
英国股票市场的格局股票基金
英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基金
英国养猪新技术猪
英国科学家研制吸收二氧化碳的“海绵”环保百科
英国船舶招标条款的规定保险
英国人的早餐保健养生
英国长城的由来我国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姗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英国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姗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