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exing xiaoshi
[外文]:deindividuation
在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作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作出的事情。产生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匿名的作用。
法国社会学家G.勒邦首先提出了个性消失概念,意指在某些情况下个人丧失其个体性而融合于群众当中。此时人们丧失其自控力,以非典型的、反规范的方式行动。E.弗罗姆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的个性化是逐渐从早期的个性消失状态发展而来的。个性化伴随着孤立感,孤立感又激励人们去参加群体生活。
L.费斯廷格在50年代和R.C.齐勒在60年代都曾先后研究过个性消失现象。P.G.津巴多在70年代初发表的一次实验研究具有代表性。他让一群女学生穿统一的制服,戴统一的帽子、口罩,并以编号称呼她们,以使其本来的面貌和身份变得模糊起来。给他们的任务是在实验室内给另外几个无辜女生施加电击。告诉她们电击20次,可以自行控制给出的电击的电压伏数和持续时间。结果发现,这些平日文静可爱的女学生此时都表现得很残忍,尽管她们自己目睹了受电击者的痛苦表现,仍然坚持施加电击,而且选用的电击伏数和持续时间都比一般被试(即未穿统一装束的非匿名者)给予的高得多。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消失是一个过程,个人处在群体中会促使这一过程发生和发展。这是因为:
(1)在群体当中,由于众人的高度一致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性,认为自己不易被别人识别,因此做起事来无所顾忌。
(2)群体的共同行动使个人丧失了责任心,他会认为行动的后果由整个群体承担,而个人不用负责。
(3)群体给个人带来淹没感,使个人不作为单独的个人而是作为群体的一部分做出反应或是接受反应。
津巴多认为,导致个性消失的因素除匿名外,还有其他一些如重视群体、期望避免道德责任的消极评价,群体大小,情绪唤醒水平、模糊情境的新颖性,乱用药物,卷入群体活动程度,等等。他还认为,表现出通常被抑制的行为不仅限于反规范的消极的行为,也可能包括爱和创造行为。另外,个人在没有旁人监督的场合或从事某些特殊的社会角色的场合,也会表现出个性消失的现象。不过,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群体心理现象加以研究的。在由众人组成的群体中易于发生这种现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雅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个性消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雅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