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小气候

[拼音]:xiaoqihou

[外文]:microclimate

因下垫面影响而形成的贴地气层和土壤上层气候。又称微气候或近地面层气候,广义上也包括某些人为设施环境(如仓库、温室等)的气候。其中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各种农田、畜舍、园林和保护地(温室、覆盖、风障)等的小气候统称农业小气候。小气候学和微气象学是两门很接近的学科,研究的主要方面都是下垫面特征对于局部气候的作用,但前者着重于环境因子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后者着重探讨物理过程尤其是流体力学的特征。

小气候因子包括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水体、地形和其他表面等下垫面附近的环境因子,如空气、温度、湿度、气流运动、二氧化碳浓度、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等。

在农业上,小气候的研究范围一般从地上2~10米到地下1~2米。森林小气候的范围要大些,一般扩展到地上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地下则扩至几米或更深。地形小气候和森林小气候范围相近。

小气候形成的基本物理过程决定于下垫面辐射能量的收支分配和转化,以及湍流交换三方面的过程,三者彼此联系,互相制约。

(1)下垫面辐射能量的收支。它受大气透明度、云况、下垫面反射率和辐射能力的影响。整个收支过程可用下式表示:Rn=Q(1-α)-F,式中Rn为净辐射(即下垫面辐射平衡);Q为总辐射;α为地表反射率;F 为地表的有效辐射,决定于下垫面的温度、辐射能力和大气逆辐射(见农田辐射平衡)。

(2)下垫面能量的分配和转化。可用下式表示:Rn=LE +SH +QS+λP +Μ。 此式又称热量平衡方程。式中Rn为净辐射;LE为下垫面蒸发消耗的热量;SH为下垫面与大气之间的湍流热交换;QS为土壤与下垫面之间的热交换;λP为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的能量;Μ为其他过程消耗的能量,如植物冠层内贮存的热量等。在湿润的地面上,大部分净辐射(正值)用于植物体增温和土壤水分的蒸发;而在干燥的地面上,则主要用于加热大气和表层土壤。农田的净辐射还有约5%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其他过程(见农田热量平衡)。

(3)湍流交换过程及其强弱程度。受风速、大气稳定度和附近障碍物等的影响。

小气候是各种农作物,昆虫、畜禽和林木生存的贴身环境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比大气候更为密切和直接,且比大气候易于选择、调节和控制。科学地利用、调节和改造小气候,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书目

N.J.罗森堡著,何章起等译,《小气候-生物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1982。(Norman J. RosenbargMicroclimate: The Biological Environment JohnWiley & Sons, 1974.)

参考文章

母猪舍的小气候条件猪

蛋鸡育雏舍小气候及其控制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锋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小气候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锋;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384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