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uobaqiefusiji
[外文]:Η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Лобачевский (1792~1856)
俄国数学家。1792年12月1日生于俄国下诺伏哥罗德(今高尔基城),1856年12月24日卒于喀山。1807年入喀山大学,1811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职,历任教授助理、非常任教授、常任教授(1822)、物理数学系主任(1820~1821,1823~1825)、校长(1827~1846)等职。1846年以后任喀山学区副督学,直至逝世。
罗巴切夫斯基与J.波尔约以及高斯等人彼此独立地创立了一种非欧几里得几何学,即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对几何学和整个数学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人们很早就尝试证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第五公设,但是直到19世纪以前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1816年,罗巴切夫斯基像前人一样尝试证明第五公设,但不久发现,所有的这种证明都无法逃脱循环论证的错误。于是,他作出这样的假定:在平面上,过直线外一点可以有多条直线不与原直线相交。这是一个与第五公设对立的命题,如果它被否定,那无异于证明了第五公设。但是,他发现不仅无法否定这个命题,而且将它与绝对几何即与平行公设无关的几何学中的定理一起展开推论,可以得到一系列前后一贯的命题,它们构成了一个逻辑合理,且与欧氏几何彼此独立的命题系统,他称之为“虚几何学”。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发现,它告诉人们数学允许同时成立两个对立的公理体系,而且这种对立体系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1826年2月23日罗巴切夫斯基以 《几何学原理的扼要阐述,暨平行线定理的一个严格证明》为题,宣读了他的关于非欧几何的论文,但这篇革命性的论文没有被理解而未予通过。1829年他将这一卓越发现写进了《论几何学基础》,并在《喀山通报》上发表。以后又用法文发表了《虚几何学》(1837)。用德文写了《平行线理论的几何研究》(1840)。之后一本用俄、法两种文字写的《泛几何学》,在他逝世前一年(1855)发表。
罗氏几何的创立没有及时引起重视,直到他去世后12年(1868)意大利数学家E.贝尔特拉米证明了在欧氏空间的伪球面上有着片断罗巴切夫斯基平面的几何学,这样罗氏几何在欧氏空间的曲面上才得到解释,并在数学上得到确认。
罗巴切夫斯基在数学分析和代数学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如区分了函数的可微性与连续性的概念,提出了数字系数高次方程近似解法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浩大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罗巴切夫斯基,Η.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浩大;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