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故宫

[拼音]:Gu Gong

[外文]:Imperial Palace

明清两朝皇宫。在北京城内中部。明清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筹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五年开始征调工匠予制构件和开挖河道工程,十五年正式开工,十八年(1420)建成。宫殿屡遭火灾,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重建、增建和改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明嘉靖、万历、天启,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对午门、太和门、太和殿和宁寿宫等的重建和改建工程。现存明代建筑90余座,基本保持了明初原有的格局。整个故宫 (紫禁城以内) 占地7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 980余座,房屋8700多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故宫建筑讲究权衡比例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制度,严格保持对称布局,依建筑功能的不同,造成多种多样的空间组合形式,在总体的和谐中富有节奏的变化。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较高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我国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建筑布局

故宫总体布局为体现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筑上充分比附“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及“三朝”、“五门” 和“前朝后寝”的古制,以南北为中轴线,采取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按使用功能分区,依用途和重要程度有节奏有等差地安排建筑群的体量和空间。太庙和社稷坛在宫城左右。太和殿前有五重门。宫城内分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在前部,主要有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左右的文华殿、武英殿等;内廷在后部,主要有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左右的东六宫、西六宫和外东、西路殿宇等。由于建筑功能不同,建筑艺术也有特色。外朝的建筑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内廷多严谨富丽,具有阴柔之美。布局和构造所采用的数值也有区别,外朝多用奇数,如三大殿、五门、五凤楼以至台阶的层数;内廷多用偶数,如中轴线上的乾坤两宫(16世纪增建交泰殿 )、东西两侧的六宫,台阶、槛墙层数也多用偶数。

宫城

平面呈矩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墙高10米。城垣中心为夯土墙,两面包砌三进大城砖,磨砖对缝,墙面平整。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泊岸用大条石垒砌,河帮陡直。城垣四面各开一门,是宫门的“四正”。各门均为红色城台,下肩白石须弥座。城台区中建重檐庑殿顶的城楼一座。南面正门称午门,是封建皇帝颁发历书、接受凯旋、献俘之所。高35.6米,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经嘉靖四十一年重建和清顺治四年修缮,在里围金柱的内额上增加两缝梁架,形成上下不对缝的特殊结构。午门建在凹字形墩台上,正面下开三门洞,两翼内转角处各开一掖门。门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东西两翼为两面出廊的两观,俗称雁翅楼,四角为重檐金顶、四角攒尖式阙亭。起伏错落的空间组合,构成殿阙结合的庄严宏伟建筑群。紫禁城的北门原称玄武门,清康熙改称神武门,墩台下开 3个门洞,门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其斗栱大木及部分瓦件均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的原物。东门称东华门,西门称西华门,均下开 3个门洞,门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紫禁城四角是宫殿的“四维”,各有一座三层檐十字脊四面歇山四面抱厦的角楼,其造型的神奇不仅在于曲折多角、七十二条脊的轮廓上,更特殊的是其构造中线与空间组合轴线不在一个角度,十字脊为子午酉卯正方位的垂直交叉,对称的轴线则为城墙转角的分角线,以突出“四维”的特点。

外朝建筑

外朝是皇帝举行朝会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行政区,主要建筑有中轴线上的前三殿以及东西两翼的文华殿、武英殿三组建筑。在其东南、西南还有内阁公署、国史馆等。

前三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座落在午门内由门、廊庑、楼、阁围成的矩形院落中。正门为太和门,两侧有昭德门、贞度门。太和门为重檐歇山式的殿宇式宫门,面阔九间。台基为白石须弥座。现在的太和门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的。门前有金水河横贯,上建 5座汉白玉单拱石桥,左右有朝房。太和门内是一个3万多平方米的广阔庭院,体仁、弘义二阁东西峙立,门庑相依,四角为崇楼。庭院北部为前三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太和、中和、保和,前后排列在 7米高的工字形台基上。台基三重,有稳重浑厚的须弥座,每层边缘都用汉白玉石栏杆围绕。台基前有 3座石阶,中为御路。御路正中为一块长方巨石,周边雕卷草,下雕海水江涯,中雕以流云衬托的高浮雕蟠龙,刻工精美。台基后面御路中间也有一块巨石,宽3.07米,长16.57米,上面雕刻生动的云龙花纹,刻工极为精细。

太和殿是外朝主殿,为举行大朝会和大典的地方,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我国较大的木构殿堂。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高 35.05米(包括三台高8.13米),柱网为三环布局,是古代较高等级的结构类型。下檐为单翘重昂七跴鎏金斗栱,上檐为单翘三昂九跴鎏金斗栱,屋顶为三样黄琉璃瓦,正脊和正吻为二样,檐角走兽10个,其排列顺序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吼)、行什(猴)。屋檐角上有“行计”的装饰,太和殿是个孤例。前后两面门窗槅扇都是三交六椀的棂花格,绦环,裙板突起金龙。边挺与抹头接榫处加钉双拐角叶,双人字页,面页均用紫铜轧成薄板,锤出凸地,镌出花纹后鎏金而成,称为金扇、金锁窗,十分富丽。殿内木柱排列成行,共72根,柱高12.7米,明间六柱用沥粉金漆蟠龙,环绕镂空透雕宝座,顶上雕以精美蟠龙藻井,显得富丽堂皇。彩画以行、坐、升降龙为主题,采用“赤金”、“库金”互变与蓝色、绿色互变相结合手法,变化错综,井井有条。室内地面用64厘米见方金砖铺墁。殿前露台上陈设着成排的铜炉,两侧有日晷和嘉量,后面有铜龟、铜鹤各一对。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前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内执事人员等朝拜的地方。在台基中部,为五间方亭式、单檐、四角攒尖式屋顶、四面格扇的殿堂,高27米,其大木均为楠木,是明代天启七年(1627)的遗物,鎏金宝顶镌刻极为精致。

保和殿是举行殿试和宴会的地方。属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建筑。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高29米。结构灵活巧妙,前后梁架不受对称的约束。殿内前部不用里金柱,大木中尚存许多“建极殿左一缝桐柱”和“右二缝” 等明代墨迹。殿左右的东西庑三十间俱有外廊,在明代也称回廊或廊庑,后来把该庑的门窗推至檐下,改变了金里安装的原状。

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均为由殿堂、门、配殿和廊庑组成的矩形院落。殿堂为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分前殿和后殿,其间建过廊,成工字形。文华殿和武英殿均为前殿名称。文华殿原为太子讲读之所,绿色琉璃顶,明嘉靖以后,改为皇帝举行经筵的场所,屋顶改易黄瓦。殿后有贮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5)仿宁波天一阁建,为宽六间的二层楼房。武英殿是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进北京原曾在此办理政务。

内廷建筑

内廷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及其家眷的居住区,中间主要部分分为三路,包括后三宫、东西六宫、乾东西五所、御花园,左右两侧为外东、西路。

中路:即中轴线上的后三宫,四面由廊庑围成纵长院落。正门为乾清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两侧有八字琉璃照壁,门前有鎏金狮子一对。门内甬道与三宫前露台接连。三宫由南向北依次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均建在高 2.5米工字形台基上。乾清、坤宁二宫是内庭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帝后起居场所,均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殿内东西分建暖阁,有地炕。乾清宫中间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额 1方。交泰殿是举行授皇后册、宝和皇后诞辰礼的场所,乾隆十三年二十五宝玺也收藏于此,为面阔三间、单檐攒尖顶的方殿,明间为格扇,次间为槛窗。殿内陈列乾隆时制作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后三宫东西庑为皇帝存贮冠袍带履、放置图书、皇子读书之所以及药房等,有门与东西六宫相通。

御花园在后三宫以北,明代称后苑。布置方法基本上按照宫殿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安排,山石树木作陪衬景物,布局紧凑。正中为供真武大帝的钦安殿,汉白玉石雕制的须弥座,面阔五间,楠木四抹毬纹格扇,重檐盝顶,房顶正中设鎏金宝顶。殿四周建有围墙。左右对称为万春亭、千秋亭。亭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出抱厦,曲折多角。屋顶分上下两层。下层各有歇山式屋顶,用出角入角的腰檐围成一圈下檐,上层为园亭式结构,圆亭攒尖顶。建筑精巧别致。东西的绛雪轩、浮碧亭、摛藻堂与西面养性斋、澄瑞亭、延晖阁,也均采用对称形式。道路、树木、花池、盆景也如此。园内建筑多变,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特点。石子甬路用五色石子铺成,花样图案有十数种,题材相当丰富。园内保存明代建筑多处。

东、西路:妃嫔和皇子住所,各建六宫、五所,规整对称。

东六宫为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西六宫为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还有斋宫、毓庆宫和养心殿。建筑之间隔以巷道,每座宫都是一个独立单元,外围高墙。正面建琉璃砖门,门内前为殿,后为室,各有配殿、耳室,形成二进院落。清咸丰、光绪年间,对西六宫的长春门、储秀门及两侧院墙进行拆除改建,使自成院落的西六宫变为 4个。其他部分虽经修葺,但基本上保留明代的格局,大木结构、斗栱、彩绘也有不少是明代的遗物。

东西六宫之北为乾东西五所,左右并列,每院内各建前后三殿和厢房,形成三进院落。乾隆时拆西四、五所改建为建福宫花园。

斋宫和毓庆宫在东六宫的南面,二宫东侧有奉先殿。养心殿在西六宫南面,是该组建筑的主殿,平面呈工字形。配殿与堂房连接组成围廊,布局紧凑,从清代雍正以后,是清代皇帝议政的主要场所。

乾清门外西侧有军机处值房。西边隆宗门外匾额上有箭头一支,是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起义攻打皇宫时的遗物。

外东、西路:外东路,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建成宁寿宫,原为哕鸾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改建成皇极殿,作为弘历当太上皇时住所,分前后两部,中隔横街,如外朝、内廷之分。前部一组为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仿乾清宫与坤宁宫形制。皇极门对面有影壁一座,上雕九龙,称九龙壁,系用黄绿紫诸色琉璃构件组砌而成。龙的形象威严矫健,姿态各异,周围饰波涛云气,是杰出的琉璃雕塑佳品。皇极殿面阔 9间,进深 5间,殿内装饰华丽。

宁寿宫后部分为三路。中路五重是弘历起居的地方,东路是观戏、读书的地方,西路是花园。花园为弘历养老而修建,俗称乾隆花园,南北长 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6000平方米,前后分四进。园内有几十座亭轩楼阁,间置假山树木,楼馆密布,庭院狭小,极感拥塞。各进布局均不雷同,建筑物的形体高低、疏密远近亦富有变化。建筑形式也各不相同,具有格式随宜、不落常套的特点。其营建手法较之御花园、慈宁宫花园灵活得多。整组建筑即是乾隆皇帝留恋景物的荟萃之所,又是艺术和谐、美妙,富于变化的宫殿园林。

外西路主要建筑是慈宁宫,为明清两代皇太后住地。主要建筑有慈宁门、慈宁宫、大佛堂。前有慈宁花园。园内有楼、馆、亭建筑,间配假山、池水、石桥,古树成林,风景幽美。

保护与维修

1949年以后,人民 对故宫的保护非常重视,成立古建筑管理部门和专业施工队伍,保护维修工作至今从未间断,主要建筑都经过维修加固或修缮,先后完成工程项目 300余个。其中比较重大的修缮工程有午门正楼大木加固,东北、西北两角楼挑顶大修,漱芳斋复原工程,三大殿和午门的彩画复原,后三宫、宁寿宫各处的油饰彩画等。随着维修工程的进行,同时,对古建筑进行测绘及有关史料的收集整理,建立科学档案,并开展化学保护实验工作。在安全设施方面,疏浚金水河水道,整修原有的排水沟,改造和增设新的消防管道,并在50余处高大建筑上安装避雷针。翻修太和门外与乾清门外广场路面。50年代初清除堆积的垃圾达25万立方米,庭园古树名木也得到养护。

参考文章

故宫(ImperialPalace)我国地理

沈阳故宫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沈阳故宫的由来我国地理

故宫博物院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北京故宫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北京故宫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故宫禾黍造句素材

带“故宫”的诗句大全(44句)文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正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故宫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正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381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