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人种地理学

[拼音]:renzhong dilixue

[外文]:racial geography

研究人类各人种的形成、地域分布、迁移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人种或种族,是指在体质(如肤色、眼色、发型和发色、身长、面型、头型、鼻型)特征以及血型、遗传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在生物学上,世界现生的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 (Hominidae)人属(Homo)的智人种(Homo sapiens)。由于过去人类受到自然界的严重束缚,各个人群长时期地生活在相当隔离的各个地理环境中,在体质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世代相传,致使人类分衍成为若干具有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因此,不同的人种或种族实际上是智人种的各地方性亚种。

研究简史

法国 F.贝尼埃和瑞典 C.von 林奈早在1684年和1758年对世界人类进行了人种划分,但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对人种进行研究的是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J.F.布卢门巴赫。他在1775年发表《人种的自然起源》,依据肤色、发型、身高等体质特征和原始分布区域,把人类划分为5个人种: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埃塞俄比亚人种、亚美利加人种、马来人种。这个划分其实是人种的地理分类。1800年,法国G.居维叶把人类划分为3个人种: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1870年,英国T.H.赫胥黎把人类划分为4个人种: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1927年,当时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的澳大利亚地理学家G.泰勒发表著作《环境与人种》(曾译为《人种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对人种的影响,以及各人种的区域分布,有力地促进了人种地理学的建立。1929年,德国B.伦什依据人种一词本身带有地理分布的性质,以及各人种之间愈来愈混合等事实,倡议用“地理人种”和次一级的“地域人种 ”两个词。1961年,美国S.M.加恩提出更低一级的“小人种”一词,并首次采用上述3级系统,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理人种,32个地域人种,发展了人种地理学。

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

(1)人种的分布。300多年来,学者们对世界人种的分类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方案。用肤色和发型等体质特征划分人种的三分法和四分法流行时间很长。三分法将世界人种划分为3大人种:源于中亚和东亚干旱草原与半沙漠地区的蒙古人种 (Mongoloid),又称亚 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北极地区。源于非洲赤道地区的尼格罗人种(Negroid),又名赤道人种,原主要分布于非洲,由于殖 义者的贩卖等一系列原因,该人种后来广布南、北美洲。源于南欧、北非和西亚接壤地区的高加索人种(Caucasoid),又名欧罗巴人种,1500年前,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西南亚等地,以后该人种的足迹遍及世界,特别是在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四分法则将澳大利亚(原住居民)人种 (Australoid)单独划出,与上述3大人种相并列。澳大利亚人种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等地。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学者们采用更精确的方法研究血型、遗传因子和免疫系统,并综合考虑体质特征和地域障碍等因素后,将人类划分为7~9个地理人种。

(2)人种的迁移及其对分布的影响。例如1500年以后,高加索人种向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迅速扩张,随之尼格罗人种向南、北美洲等地大量迁移,使世界人种分布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促进了各人种之间的融合,产生一些新的人种。

(3)人种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同的人种带有不同地理环境的印痕,如尼格罗人种由于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生理特征,黑色的肤色可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的灼伤;浓密的卷发可防止头被日光晒昏;宽厚的鼻、唇扩大了粘膜面积,可促进蒸发散热。北欧地域人种长期生活在较寒冷地区,鼻子高而狭窄,使冷空气经过预热后再进入气管和肺部;肤色浅白,可使皮肤少受冻伤;身材高壮。

学科中的地位

人种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人种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地理学中,有人把它划归为自然地理学的分支,也有人把它划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参考书目

G.泰勒著,葛绥成译:《人种地理学》,商务印书馆,上海,1937。(G.Taylor,Environment and Race,Oxford Univ.Press,London,1927.)S.M.Garn,Human Races,2nd ed.,Charles C.Thomas,Springfield,Ill.,1965.

J. Buettner-Janusch,Physical Anthropology:A Perspective,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73.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建弼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人种地理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建弼;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360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