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u Chengyi
我国现代地球物理学家。福建闽侯人。1909年10月7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赴加拿大留学,1941年获麦吉尔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攻读地球物理勘探。1944年因地震首波的研究,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后在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50年代初,在南京、北京开办物理探矿训练班,为产业部门培训了第一批技术骨干。随后在北京地质学院(1953~1956)、北京大学(1956~1961)、我国科技大学(1964~1966)创建了地球物理探矿、地球物理等教研室,并担任第一任教研室主任,领导教学工作。1977年起任我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及空间科学系系主任。现任我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56年被推选为我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是我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和二、三届的秘书长,我国地震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并长期主持《地球物理学报》的编辑工作。
傅承义早年发表的《地震波的研究Ⅰ、Ⅱ、Ⅲ》(1946,1947)由于精辟的首创性,在美国1960年《地球物理学》创刊25周年时,被评为经典论文。他还发表有《地球射线与地震波》(1947)、《振荡地震的能量》(1945)等论文,对地震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70年代又先后出版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1972)和《地球十讲》(1976)等著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亚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傅承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亚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3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