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iran Tongshi he Tiantilun
[外文]: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
德国哲学家I.康德于1755年发表的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著作。全书包括一个“前言”和三个部分。在“前言”中,康德以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大胆地宣布“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强调物质必然具有使自己运动起来的力量,它受某种客观规律的支配,而决不需要用“一只外来之手”推动。康德在该书的第一部分接受与发展了英国天文学家T.赖特的思想,从各个行星的共同轨道平面及其椭圆形式所表现的太阳系规则性结构,推演出整个宇宙的规则性结构。他认为,组成银河系的无数恒星并不杂乱无章,而是与太阳系很相似的系统,它们与太阳系一起,组成了一个有规则的系统。但这个系统并不是唯一的宇宙系统,此外还有无限多的“银河系”。他推想,当时天文学观察所报道的那些位置交错的椭圆形态无非是另一些“银河”,它们与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一起,又构成了更大的宇宙系统。他的这些推测被天文学后来的发展证明是正确的。
康德在这部著作的第二部分,探讨了太阳系的起源以及宇宙的演化。他认为,在太阳系开始产生时,处于原始混沌状态的物质微粒本身就具有斥力与引力。引力的作用导致原始星云中分散的物质微粒形成各种不同的凝聚体,较轻的成分为较重的成分所吸引,较小的球体为较大的球体所吸引。与这个运动过程相反,斥力则导致原始星云的横向偏离与漩涡运动,从而使物质微粒凝成的行星绕日运行。这样,引力与斥力的矛盾就达到了小相互作用的状态,形成了我们的太阳系。康德在这里所阐发的星云说,解释了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从而既克服了R.笛卡尔片面强调斥力作用,无法说明太阳和行星怎样由物质微粒形成球体的困难,也克服了I.牛顿片面强调引力作用,因而无法说明行星绕日运动的初始动力。他还把太阳系起源的假说推广到整个宇宙系统,刻画了宇宙物质的演化。他一方面认为,宇宙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尽头,是宇宙物质日臻完善和逐渐衰退的不断更替过程;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宇宙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开端。他认识到,行星系统的斥力消耗殆尽之后,运行着的天体就会坠入中心物体,并被坠落的力量粉碎成重新处于混沌状态的物质微粒。不过从这种混沌中产生的不是新的天体系统,而是同样的东西。这反映了康德宇宙发展学说的内在矛盾。
该书的第三部分是附录。在这里,康德从天体演化的普遍规律出发,推测地外天体也必然有人居住,甚至推测在离太阳更远、形成得更晚的行星上可能会有更优越、更完善的居民。
康德这部著作在科学上吸收了牛顿力学的成果,首次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天文学发展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在哲学上,它宣告地球和整个太阳系都是在时间进程中形成的,宇宙万物都服从于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普遍规律,从而打开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上的第一个缺口。
该书出版后曾广为流传,中译本出版于1972年,书名译为《宇宙发展史概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越彬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越彬;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3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