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神灭论

[拼音]:Shenmielun

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文献,范缜撰。依《梁书》计共1885字,用问答形式写成。其中心思想是“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一个唯物主义形神观命题。它为论证这一命题,提出几个论点,即①形神相即:“即”有“不离”(不可分割)和“不异”(不相对立)的双重意义。所谓“神即形”、“形即神”,是说神不能脱离形,形也不能脱离神,彼此既不相对立,也不可分割。

(2)形质神用:“质”是质料、资质、素质;“用”是作用、功效、机能。所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指形体是产生心理的物质基础,而心理则是形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机能。它以刀刃与锋利的关系为比喻:心理对作为它的物质基础的形体来说,就象刀刃的锋利和刀刃的关系一样,锋利就不是刀刃,刀刃也不就是锋利;但是,没有刀刃的“质”,就无所谓锋利的“用”;同样,没有锋利的“用”,刀刃也就不成其为刀刃。

(3)神人独具:即心理是人所特有的。《神灭论》首先把“木之质”和“人之质”区别开来,肯定木之质没有心理活动,只有人之质才有心理活动。其次,又把人的“死形之质”和“生形之质”区别开来,认为死形不能产生心理,只有具有生命的人之质才能产生心理。

(4)神必有本:即心理是一定生理器官的产物。《神灭论》认为,感知和思维都是以形体为本的。即是说,听的感知以耳为本,视的感知以眼为本,味的感知以口为本,嗅的感知以鼻为本,即所谓“司用不均”;而判断是非的思维活动则以心为本,即所谓“是非之虑,心器所主”。此外,《神灭论》把认识过程分为“知”与“虑”两个阶段,认为二者只是神的分工,都是神的一部分,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它们有深浅之分,浅的就是感知,深的就是思维,即所谓“浅则为知,深则为虑”。由于时代的局限,《神灭论》也有不彻底和不科学的地方,如肯定人以外另有所谓鬼怪一类的东西存在;把心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只看到感知器官与思维器官的分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认为圣凡之分在于心器之不同,等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盛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神灭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盛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3188.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