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人工放射性核素

[拼音]:rengong fangshexing hesu

[外文]:artificial radioactive nuclide

用人工方法产生的放射性核素。

人工放射性核素是在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时最早发现的。通过以下核反应生成了30P和中子:

他们发现30P要通过放出正电子进行衰变。其衰变方式可用下式表示:

人工放射性核素主要利用裂变反应堆和粒子加速器制备。通过反应堆制备有以下两个途径:

(1)利用反应堆中产生的强中子流照射靶核,靶核俘获中子而成为放射性核;

(2)利用中子引起重核裂变,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用加速器制备主要是带电粒子引起的核反应产生放射性核。利用反应堆生产的产量高、成本低,是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来源。用反应堆生产的是丰中子核素,因此它们通常具有β-放射性。用加速器生产的则相反,往往是缺中子核素,因而一般具有β+放射性,而且多数的半衰期短。

在目前所知的大约2000种核素中, 绝大多数是人工放射性核素。它们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核燃料239Pu和常用的γ放射源60Co。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鸿波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鸿波;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279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