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石燕贝目


[拼音]:shiyanbei mu

[外文]:Spiriferida

具铰纲腕足动物内具螺旋状腕骨(腕螺)的 1个目。因形如飞燕而得名(拉丁文原意为具螺旋者)。其化石可用为中药(见彩图)。

始于中奥陶世,至泥盆纪达于极盛,绝灭于晚侏罗世,延续生存约 3亿年。石燕类以腕螺和壳形的特点为主要依据,分成石燕超科(Spiriferacea),无窗贝超科(Athyridacea),莱采贝超科(Retziacea)和无洞贝超科(Atrypacea)(图1)。

石燕超科的腕螺顶端指向侧后方。两瓣壳都有边缘清楚的铰合面,三角孔洞开,有时盖着三角板。两壳都凸起,腹壳的凸度往往较大。腹壳的中部壳面下凹成中槽,背壳的相应部位凸起成中隆。壳表除较显著的同心状和放射状褶饰外,微细纹饰的类型特别多样,有细纹和刺、瘤等构成的各种组合,是石燕超科进一步分类的主要依据。支持铰齿的齿板有时缺失,有时很发达,甚至相聚成匙形台,并与中隔板联结。背壳内附着开肌的主突起不很发达。石燕超科的最早代表是始石燕属(Eospirifer),出现于早志留世初期,多数类群在古生代末灭绝,仅一支有疹的类群延续、繁盛于三叠纪,并在早侏罗世消失。有的学者将正形贝目视作石燕族的直接祖先,另一些学者则反对这种观点。弓石燕在我国南方泥盆纪地层中分布极广。中药的石燕即取材于弓石燕等石燕贝类化石(图2)。

无窗贝超科的腕螺指向侧方,还具备复杂程度不一的联接腕螺的腕骨──锁骨。两壳都缺失铰合面,腹壳有圆形的茎孔。壳表往往光滑,具同心纹饰,少数有壳线。本超科初见于晚奥陶世,绝灭于侏罗纪。

莱采贝超科的主要特征是:壳表多具放射状线、褶,壳形与小嘴贝类相仿;而其腕骨构造包括指向侧方的腕螺和复杂的锁骨却又与无窗贝超科的相同,但以其壳壁具疹孔可与后者区分。此外,它的主突起及相关的构造也特别繁复。此超科生存在志留纪至三叠纪。

无洞贝超科的成员多半缺失铰合面,具备圆形的茎孔,其下有时盖着窗板(三角板)。腕螺顶端指向背方。两壳均凸起,背壳的凸度常大于腹壳,无中隆和中槽。根据壳面装饰的发育情况,此超科可分为具放射状纹饰的无洞贝类和仅具同心状纹饰的光滑无洞贝类。生存时间为中奥陶世到晚泥盆世早期。在石燕类中,此超科历程最短。这似乎表明指向背方的腕螺不利于适应环境的急剧演变,以致它们最先被淘汰。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与无洞贝最密切的是小嘴贝类,前者是从后者演化而来的。据此,有些学者主张将无洞贝超科从石燕贝目中分出来,另立1目。

上述 4超科的化石在我国奥陶纪后的古生代和三叠纪海相地层中相当普遍,对于划分对比地层有重要意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石燕贝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2717.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