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植被带


[拼音]:zhibeidai

[外文]:vegetational zone

在地球表面呈大幅度带状分布的植被。它是由于地球表面水热状况差异所形成的,以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为优势组成。凡是体现植被分布的三度空间规律(纬向、经向和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植被系统都构成植被带,称为植被三向地带性。所以植被带形成 3种情况:

(1)纬向植被带,沿纬线延伸,作南北向有规律的更替;

(2)经向植被带,大致沿经线或与经向海岸线平行的方向伸展,作东西向有规律的更替;

(3)垂直植被带,又称植被高度带,沿山地等高线分布,按高度发生更替。植被带的形成决定于所在环境条件的带状区域性分异,主要是热量和水分因素及此二者对比关系的变化。此外,同自然历史因素也有关。太阳辐射在赤道与两极之间的不均匀分布,是纬向植被带形成的主要原因;由海陆分布和地质-地形因素造成的降水量从沿海往内陆减少,是经向植被带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垂直植被带的产生,是地势升高所引起的水热因素垂直分异和对比关系迅速变化的结果。

研究简况

对植被带的发现和研究始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自然科学家 A.von洪堡在美洲的考察中首先发现了植物分布的水平和垂直分异性。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В.В.道库恰耶夫创立了“自然地带”学说,提出地表自然要素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以后随着对陆地上地带分异规律的深入研究,一些学者又提出了“经向地带性”的概念。至20世纪中期,德国地理学家C.特罗尔把“三度空间结构”的概念引入植物地理的研究。德国植物生态学家H.瓦尔特1964~ 1968年绘制的“世界植被带图”(图1),反映出了世界上陆地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植被水平分布规律

从世界植被带图可以看出:

(1)不同纬度区内植被带的分布情况是不同的。高纬度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具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性特点;而中纬度区内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大陆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在气候干旱的大陆内部出现了经向地带性的分布。

(2)沿海区域和大陆内部的植被带也不同,即使沿海两侧亦非一致。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显然不对称。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除了海陆关系和气候的差别以外,在南半球还同区系发展历史有关。

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具有一定垂直厚(宽)度,它们的组合排列和更迭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称为垂直带谱。带谱中垂直带的数量、分布高度、带幅宽度、优势垂直带、植物种类组成等,都因山地的高度、走向和其所在的水平自然地带而异。一般来说,从高纬度到低纬度,从沿海至内陆,带谱的结构趋于复杂化(极端的生态条件除外),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也要高些。如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山地上存在的森林带上界是世界上森林分布的较高界限(参见彩图:雅鲁藏布江弯曲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共4幅,从左向右海拔高度依次由低至高))热带北缘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植被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完整、最复杂的垂直带谱(图2)。根据特罗尔等人的研究,热带和南半球山地的植被垂直带结构不但与北半球有差异,而且也简单得多。

研究进展和意义

现代地理学已可应用一些气候指标,特别是水热系数来论证各个地带的界线。植被带并非固定不变的,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内植被带就曾经历过数次南北进退和上下的变动。在人类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也影响到某些植被分布界线的移动。对植被带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诸种规律性,有助于提高农林牧业生产?透纳迫死嗟纳罨肪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植被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2319.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