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ahe
[外文]:Ernst Mach (1838~19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马赫主义的创始人。1838年2月18日生于奥地利的摩拉维亚(现属捷克斯洛伐克)。早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186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864年被聘为格拉茨大学数学教授,1867年任布拉格大学物理学教授,1879~1880年兼任布拉格大学校长,1895年任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主持特为他设立的归纳科学的哲学讲座。1901年就任奥地利贵族院议员。1913年迁居德国,1916年2月19日死于慕尼黑附近的哈尔。主要哲学著作有:《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1883)、《感觉的分析》(1886)、《认识与谬误》(1905)等。
在哲学上,马赫继承了英国哲学家G.巴克莱、D.休谟的主观经验论和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A.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路线。他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把物质和精神对立起来的心物“二元论”,提出要克服这种对立,建立统一的、一元论的宇宙结构。马赫认为,世界是由一种中性的“要素”构成的,无论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东西都是这种要素的复合体。所谓要素就是颜色、声音、压力、空间、时间,即我们通常称为感觉的那些东西。在他看来,物质、运动、规律都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生活中有用的假设;因果律是人们心理的产物,应该用函数关系取代。世界因此表现为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科学对此只能描述而不能解释,描述则应遵循“经济思维原则”,即用最少量的思维对经验事实作最完善的陈述。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了马赫的这种哲学理论。
马赫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力学、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他是最早对古典物理学提出批评的学者之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杰出成果,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都受到马赫的积极影响和启发。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科学研究,使他长期否认力、场、原子、分子的客观存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意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马赫,E.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意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