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aizun gang
[外文]:Thaliacea
尾索动物亚门的 1纲。全系海洋性浮游动物。身体形状因种类而有不同。体一般呈桶状,体壁最外是被囊层,其内层是外套膜。被囊层下有8~9条肌带环绕着体躯,由于肌带有节凑地从前到后的伸缩,使身体产生运动,同时也使水进出循环,而进行呼吸和摄取食物。
口开于前端,排泄孔在后端。咽占身体的前半部,排泄腔占身体的后半部,两腔间由鳃孔相通。消化管由食道、胃、肠所组成。本类动物肠极短,盘曲成块状,整个称为体核,位于身体的后部。
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有性生殖的胚胎发育要经过有尾幼虫的阶段,此时尾部具有脊索;无性生殖靠芽茎繁殖。
有性个体生殖体桶状,前端为入水孔,后端为排泄孔,两孔周围都有缘膜,第1条和之后一条肌带为入水孔和排泄孔的括约肌。体壁和被囊都较薄,每一条肌带完全围绕着体躯。咽宽大,占身体的前半部,腹面正中线有一条直的内柱,咽内壁环生纤毛带,称为围咽纤毛带,从内柱的前端与内柱沟的纤 连。排泄腔占身体后半部,鳃裂位于咽部,左右两排列生很多鳃孔。鳃裂的位置和数量是分类的根据之一。
消化道起于咽后端的腹面, 门开口于排泄腔内,消化道的位置和形状是分类的根据。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节,位于咽的背面第3肌带的后缘。由神经节分出神经,1对伸到口周围,1对伸到排泄孔周围。在神经节的腹面有神经下腺(脑下腺)。心脏由围心囊包裹,位于胃的前下方。有性个体内各有1个精巢和 ,位于消化管的腹面。精巢一般为长筒状, 为圆形。精巢和 的形状、位置、大小是分类的根据。
受精发育成为有尾幼虫,尾部有明显的脊索,发育到成体时开始逆行变态,其尾部(包括尾部的肌肉、脊索和大部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殆尽,而成为无性世代的保育体(无性体)。这种个体形态与有性个体相似,所不同的是有9条肌带,咽的左侧有1个听囊,无生殖腺等。它的显著特点是在身体后端背面有1突出物,称为背芽茎,在腹面心脏的附近有1短的突起伸出体外,称为芽茎生殖根。
由生殖根产生的芽体称为前芽体。前芽体沿保育体右侧体壁成行匐行到背芽茎的基部,然后分裂成行,而附着于背芽茎基部的背面左右,进而逐渐送到芽茎的前方,从生殖根陆续来的芽体附着于背芽基部的一边。
这些芽体在背芽茎背面排列成4行,在两侧的称为侧芽,中央2行为中央芽。侧芽所发育形成的小海樽有1短柄附着于背芽茎上,始终不离保育个员,称为营养个员,专门负责摄取食物,以供养保育个员和其他个员。发育到这个阶段,保育个员的咽、消化管等完全消失,除神经、心脏残留外,仅存体壁,只作为游泳器官而已。这时的营养供给就依赖于营养个员。中央芽体发育成为第2次的保育个员或营养个员由较长的柄附着于背芽上,营养个员发育完全时,离开保育个员的背芽而自由生活。由营养个员逐渐发育成为真正的生殖体。营养个员、保育个员和生殖个员的 3个型体都是由保育个员的腹芽所产,因此可看作为有性世代的多态型体。
本纲包括 3个目:
(1)全肌目 (Cyclomyaria),身体桶状,被囊层下的肌带环绕着体躯,如海樽。
(2)半肌目(Hemimyaria),身体圆筒状或纺锤状,被囊层下的肌带不完全环绕着体躯,而在腹部间断,如纽鳃樽。
(3)磷海樽目(Pyrosomida),整个群体成圆筒状,群体有一个共同的排泄孔,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1个发光器,如磷海樽。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景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海樽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景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