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alujiangkou
山溪性强潮河口。由于河床坡降大,潮区界马市台离口门薪岛仅54公里。马市台至潮流界大沙河口长13公里,以径流作用为主,为近口段。大沙河口至斗楼浦断面,长30公里,河槽过程受江流海潮相互作用,为河口段。从斗楼浦向下,水面展宽,以潮流作用为主,属口外海滨(见图)。
鸭绿江下游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300毫米,主要集中在 7、8、9月。荒沟站入海年平均流量为801米3/秒,年径流总量约252亿立方米。如将荒沟以下所有的支流计算在内,入海平均流量约1100米3/秒。流量以8月较大,4月小。未建水电站前水丰站7、8两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48%,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建水电站后汛期流量削减,枯期流量增大,年内变幅减小,荒沟站7、8两月的径流量仅占全年的27%。
江口平均含沙量不足 0.3千克/米3。据1958~1979年荒沟、梨树沟和大沙河三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204万吨,绝大部分在汛期输出。杻岛至浪头港间,由于潮波变形及盐水入侵影响,大潮间常见高含沙量的浑浊水体来回移动,在斗楼浦附近含沙量较大。砾石推移下迄浪头港附近,中细沙则远布于口门之外20~30公里。
潮汐为不正规半日潮,日不等现象显著。口门西测大东沟,平均潮差4.6米,较大潮差6.8米。在黄海北部的我国海岸中以鸭绿江口的潮差较大。水电站兴建以来,因上游来水受到节制,潮汐作用比以前有所增强,致使潮区界和潮流界上溯。河口潮流为往复流,口门附近潮流方向与岸线相垂直,流速一般可达 1.25~1.50米/秒。涨、落潮较大流速发生在中潮位附近,基本上属驻波性质。
口门西侧的庙沟,实测最 高 1米左右,出口门后波浪作用显著增大。外航道两侧的潮流脊上有巨波浪,口门附近诸岛上有浪蚀穴、浪蚀平台、浪蚀崖等海蚀地貌。
鸭绿江口门的盐度,一般小于28.0。在东沟附近为11~14。盐水入侵的上界在浪头港至四道沟间,距江口约 25公里。12月至翌年3月,口门附近常有岸冰和浮冰。受涨、落潮影响,沿岸20~40公里范围内有流冰现象。
河口区 3个区段的河床演变各具特点。近口段多急流浅滩,支流汇入处有沙岛,随着沙岛的围垦和一些汊道的堵塞,水流受约束逐渐向成形河槽转化。河口段河床演变复杂,从大沙河口到二道浪头,河床质为砂与砾石,河势受人工控制已基本稳定。二道浪头以下河床质为中细砂,河床变化较大。自斗楼浦向下,口门骤然展宽,在薪岛附近江面达23公里,平面形态似喇叭形,水流分东、中、西三汊入海。从 20世纪 30年代中期以来,西水道上口淤积严重,进入的径流分流量寥寥无几,已转化为涨潮槽性质。中水道是排泄径流的主要汊道,落潮流占明显优势。东水道的分流量居中。由于潮流强劲以及洪季流域来沙丰富,潮流脊的发育在我国一些强潮河口中最为典型。
鸭绿江是中朝界河,河口西岸的丹东市,是我国新兴的轻工业名城。开发鸭绿江河口的水运资源,对丹东市的建设意义重大,与整个东北的经济发展也密切相关。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鹏天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鸭绿江口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鹏天;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1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