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赫尔曼-费因曼定理

[拼音]:He’erman-Feiyinman dingli

[外文]:Hellmann-Feynman theorem

在1937和1939年,H.赫尔曼和R.P.费因曼分别指出,在玻恩-奥本海默近似下,这个结论后来称为赫尔曼- 费因曼定理。按照这个定理,只要计算出E(r),通过求其梯度就可以得到作用在各个原子核上的力,而不必采用求平均值的办法。

这条定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电子在化学成键中的作用。对双原子分子,应用赫尔曼-费因曼定理,可以导出作用于原子核上的力与电子密度分布间的关系,进而可以把空间分为两个区域:成键区和反键区(见图)。

在成键区出现的电子,起着把两个原子核拉向一起的成键作用;而在反键区出现的电子,起着把两个核分开的作用。这给出了一种清晰的图象,指示出电子在化学成键中的作用,是量子化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越彬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赫尔曼-费因曼定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越彬;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151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