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地域分异规律

[拼音]:diyu fenyi guilü

[外文]: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认识过程

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加深认识的。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温度的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我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我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19世纪德国A.von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19世纪末, 俄国 В.В.道库恰耶夫以土壤发生学观点进行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自然地带学说,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种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随着对陆地表面的分异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自然地带是不连续的,大的山系、大的高原还出现垂直带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除了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外,还有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起作用。

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虽然目前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都承认有几种分异规律存在:

(1)因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纬度地带性;

(2)大地构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异;

(3)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

(4)随山地高度而产生的垂直带性;

(5)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下水埋深不同引起的地方性分异。

几种观点

对地域分异规律认识的主要分歧是对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广义和狭义的认识问题。主要有 3种意见:

(1)广义地理解地带性与狭义地理解非地带性。认为地带性既包括纬度地带性,又包括干湿度地带性(又称经度地带性),有的还包括垂直带性;非地带性则指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岩性等引起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特性,甚至只指自然省(见自然区划)以内的地貌、地质构造与岩性,以及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的变化。

(2)狭义理解地带性与广义理解非地带性。认为地带性就是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既包括狭义的非地带性,又包括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

(3)对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都作狭义的理解,此外还分出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这些分歧主要是由于对地域分异因素和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范围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对地带性的狭义理解认为,太阳辐射能在地表随纬度变化是地带性分异因素,而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岩性等是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地表的地域分异,正是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地方性的分异因素主要是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深。

研究动态

目前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明显趋势是确定不同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其作用范围。苏联学者把地带性规律分为两种规模:延续于所有大陆、数量有限的总的世界地理地带和在主要世界地理地带以内形成的局部性纬度地带。英国学者在自然地理研究中提出全球性规模的研究、大陆和区域性规模的研究和地方性规模的研究。一些我国学者认为地域分异规律按规模和作用范围不同,可分为4个等级:

(1)全球性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如全球性的热量带。

(2)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分异规律,如横贯整个大陆的纬度自然地带和海洋上的自然带。

(3)区域性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其表现是于湿度省性(又称经度省性)和带段性,如在温带大陆东岸、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分布不同的区域性地带。垂直带性也是区域性的分异规律。

(4)地方性的地域分异。有两类:一是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异;二是由地方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上的地域分异。

意义

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途径,是进行自然区划的基础,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有指导作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伍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伍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1447.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