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畜牧业地理

[拼音]:xumuye dili

[外文]:geography of animal husbandry

主要研究驯养动物(家畜、家禽等)生产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的领域。它是农业部门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驯养动物包括哺乳动物、禽类和一些非脊椎动物,主要有牛、马、驴、骡、骆驼、羊、猪、兔、鹿、象,以及鸡、鸭、鹅、火鸡、鹌鹑、鸽、蚕、蜜蜂等。它们为人类提供肉、乳、毛、皮革、蛋、丝和蜂蜜等产品,以及畜力、动力和部分药材原料。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一些野生动物正在被驯养或将被驯养。进行畜牧业地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饲养动物再生产的本质,因地制宜进行畜牧业生产。

研究内容

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家畜生态地理,研究驯养动物种群的分布及其规律,以及与生态环境诸因子关系。

(2)家畜生产地理,包括畜牧业生产和发展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生产技术水平)的评价;畜牧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的研究;畜牧业区划和布局的研究。家畜生态地理以驯养动物的群体和个体同生态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是家畜生产地理的基础。家畜生产地理研究驯养动物生产过程中的地表空间现象及其规律。

发展简史

我国是有畜牧业地理记载最早的国家之一。2000多年前的《周礼·夏官司马第四》中已有关于当时各地适宜畜种生产的叙述。以后《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西域传》记述有畜牧业分布、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畜禽分布、形态、习性和特征,以及它们与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关系。有不少记述和分析至今仍有实际意义。

但是对畜牧业地理的科学研究源自欧美。德国A.von洪堡和E.H.海克尔提出的自然地理学和动物生态学,是畜牧业地理产生的前提。英国C.R.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猾说,为畜牧业地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后,有关畜牧业地理的论著不断问世。1925年,美国的E.亨廷顿发表《家畜分布》论誓,这是论述家畜分布最早的论文。30年代和40年代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一些学者相继发表了有关家畜生态地理和畜产经济地理等方面的论著。20世纪50年代以后,畜牧业地理研究范围从一地一国扩大到洲和全球,理论和方法也有所发展。重要著作有:法国P.韦雷的《畜牧业地理》(1951);苏联E.A.鲁斯卡娅的《苏联畜牧业的远景发展与配置》(1959);70年代后期丹麦A.内曼-斯伦森和澳大利亚D.E.特赖布主编的多卷集巨著《世界畜牧科学》开始陆续出版。

我国在20世纪30~40年代对畜牧业进行了一些区域性调查研究。50年代后,10余个大型综合考察队先后在进行全国自然条件和资源考察时,对区域畜牧业及其发展方向与布局区划等进行了考察研究,先后完成了《甘肃中部的畜牧业》(1957)、《新疆畜牧业》(1964)、《内蒙古畜牧业》(1977)、《 家畜》(1981)等著作。

参考文章

我国畜牧业地理(geography of animalhus-bandry in China)我国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星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畜牧业地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星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134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