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民族心理学

[拼音]:minzu xinlixue

[外文]:ethnic psychology

用发展的观点研究民族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17世纪意大利学者G.B.维科指出,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的群体,才能称之为民族,即:

(1)具有一定程度的血缘关系;

(2)居住在同一领域;

(3)共同的语言与文化;

(4)群体成员具有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学所研究的就是具有这些特征的群体的心理问题。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兴起于19世纪后半叶,1859年德国哲学家 M.拉察鲁斯和语言学家 H.施泰因塔尔主编的《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企图通过研究民族精神所产生的语言、风俗、宗教、神话、艺术、法律等社会现象来研究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W.冯特在1900~1920年间,完成了10卷《民族心理学》著作,研究原始民族的语言、道德、宗教、艺术、法律等社会现象的心理因素。冯特认为,比较简单的心理活动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任务应该由民族心理学来承担。冯特把研究民族心理学作为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一条根本途径。

20世纪初,在文化人类学的带动下,民族心理学开辟了实地研究的方向。1913年,R.C.图恩瓦尔德在南太平洋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与考察时,侧重调查了当地民族的特征,其中有关智能特点的报告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1929年D.帕邱斯对澳大利亚少数民族进行智力测定,为了获得客观材料,他除了采用普通量表外,还结合当地居民文化背景的特点、生活习惯、风俗传统等制订了专门的调查计划。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民族并非一无所知,但对于文化环境的适应却很困难,在心理反应的速度方面,亦较迟缓。

40年代起,民族心理学发展演变为比较文化社会心理学。40年代后期,文化人类学家开展了对各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主要是实地调查,研究对象是各个不同发展水平的民族,特别是处于尚未开化阶段的原始部落。例如,M.米德对萨摩亚人的研究;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40年代,对我国各民族的生育制度进行的比较研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F.本尼迪克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对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的性格进行研究,分析并探索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行为中的思考方法,写成《菊花与刀》(1945)一书。比较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从特殊性的探索逐渐转向一般性研究,研究者采用了统计方法,对研究结果做定量分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经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民族心理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经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128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