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寄生


药材名称:寄生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冬青(东北),冻青、桑寄生(河北)。

基源:为桑寄生科槲寄生属槲寄生,钝果寄生属,寄生,四川寄生,梨果寄生属红花寄生的带叶茎枝。

原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广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Loranthus chinensis DC.)又名寄生茶(《中药志》)。四川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Lecte.)Danser(Loranthus sutchuenensis Lecte.)又名桑寄生、毛叶寄生(《中药志》)。红花寄生Scurrula parasitica L.[Loranthus parasitica(L)Merr.]

历史:桑寄生或桑上寄生,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唐本草》载:“此多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厚软;茎粗短;实九月始熟而黄。”这与槲寄生的形态一致。《蜀本草》作者韩保升指出:“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云是乌鸟食一物子,粪落树上。叶似橘叶而软厚,茎似槐而肥脆,今处处有之,方家惟须桑上者,虽非自采难以别,可断茎而视之,以色深黄者为验。”根据记载,似为桑寄生。李时珍曰:“寄生高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泽,背淡紫而有茸;子黄颜色如小枣,汁甚粘,核如小豆……,冬开花,黄红,残则浅黄。”叶背有紫色毛茸;果实形态特征;花期和花色的描述;又从《植物名实图考》桑寄生附图来看,与四川寄生是一致的。根据调查.目前南方诸省使用的桑寄生,其原植物主要是槲寄生、广寄生、四川寄生和红花寄生。

形态:常绿小灌木,高30~60cm。茎黄绿色或绿色,稍肉质,常2~5叉状分枝,节部膨大,节间圆柱形,长5~10cm。叶对生于枝端,稍肉质,黄绿色或绿色,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8cm,宽7~15mm,顶端钝或圆,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主脉3~5条,不甚明显。花小,单性,雌雄异株,生于两叶之间,无梗,黄绿色;雄花序聚伞状,通常有花3朵,苞片杯状,长约2mm;花被钟形;顶端4裂;子房下位,1室,1胚珠,与子房柄合生,柱头头状。浆果球形,半透明,直径6~8mm,成熟时淡黄颜色或橙红色,具粘液汁。花期4~5月,果期9~11月。(图见《中药志》.第2版.第5册.712页.图546)

生境与分布:常寄生于海拔500~2000m梨、榆、杨、柳、桦、榛、椴、梨、李、苹果、山楂等树上。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原苏联远东地区、 、日本也有。

广寄生为常绿寄生小灌木,高达1m。老枝无毛,具灰黄颜色皮孔。嫩枝、叶密布锈色或褐色星状毛,至老叶两面无毛;叶对生或近对生,卵形或卵圆形,长3~7cm,宽2~4cm,顶端钝或圆,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主脉两面明显突起,侧脉4~5对,稍明显;叶柄长5~15mm,无毛。花1~3朵排列成聚伞花序,通常1~2个生于叶腋,被红褐色星状毛,总花梗长4~5mm,花梗长5~7mm;苞片小,鳞片状;花萼近球形,长1.5~2mm;花冠狭管状,柔弱,稍弯曲,紫红色,长约2~2.5cm,顶端卵圆形,裂片4,长4~5mm,外展;雄蕊4枚,生于裂片上,花丝长约1mm,花药长约3mm;子房下位,1室,胚珠1,花柱4棱,长约3mm,柱头球状;果椭圆形,长6~9mm,直径4~6mm,具小瘤体及疏毛。花期4月至翌年1月。(图见《中药志》.第2版.第5册.713页.图547)

常寄生于多种树上。分布于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越南、 、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

四川寄生(桑寄生)为常绿寄生小灌木,高0.5~1cm。幼枝被褐色或红褐色叠生星状毛,小枝黑色或灰褐色,散生皮孔。单叶对生或近对生,革质,全缘,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3~4cm,顶端钝圆,基部楔形,中脉两面突起,侧脉4~5对,幼时两面褐色或红褐色星状毛,老叶上面无毛,下面被褐色或红褐色星状毛。总状花序腋生,具2~3朵花,密集成伞形,密被茸毛;总花梗长1~2mm,花梗长1~3mm;苞片卵状三角形;花红色,密被星状毛,花托长圆形,长2~3mm;副萼环状,具4齿,有毛;花冠蕾时管状,稍弯,长2.2~2.8cm,下部膨胀,顶部狭长圆形,急尖,裂片4,披针形,长6~9mm,外折;花丝长约2mm,紫红色,花药长3~4mm,花柱线状,柱头圆锥状或尖状。果长圆形,黄绿色,长6~7mm,直径3~4mm,果皮具颗粒状体和疏毛,干后赤褐色。花期6~8月。(图见《中药志》.第2版.第5册.715页.图548) 生于海拔500~1900m山地阔叶林中,寄生于桑树、梨树、李树、梅树、油茶、厚皮香、漆树、核桃或栋属、柯属、水青冈属、桦属、榛属等植物上。分布于我国台湾、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本种是《纲目》记载的桑上寄生原植物,即中药材桑寄生的正品。

红花寄生详见“桑寄生”条。

生药

采集:槲寄生:通常于冬季采集,用刀割下,除粗枝,阴干或晒干,扎成小把。药材主产于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亦产。 桑寄生、四川寄生或红花寄生:通常在夏季砍下枝条,晒干,扎成捆。桑寄生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四川寄生药材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区。 红花寄生药材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区。

鉴别

性状:槲寄生:本品为带叶茎枝。茎枝圆柱形,常2~5叉状分枝,长约30cm,直径约0.3~1cm,表面黄绿色、金黄颜色或黄棕色。具纵皱纹;节部膨大,具分枝或枝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性较强,有放射状纹理。叶对生于枝端,易脱落,革质,几无柄,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2~7cm,宽0.5~1.5cm,顶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黄棕色或金黄颜色,有细皱纹,叶脉5条,中间3条明显。气臭,味微苦,嚼之有粘性。(照片见《中药志》.第5册.照片190)桑寄生:本品为带叶茎枝。茎枝圆,长2~5cm,直径0.2~1cm;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多数棕色点状纵裂皮孔;质坚硬,断面不整齐,木部淡红棕色;叶对生,质薄而脆,大多破碎,具短柄,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长卵形,全缘,长3~7cm,宽2~4.5cm,表面黄棕色,成长叶两面无毛,幼嫩枝叶具褐色星状毛。气无,味淡,微涩。(照片见《中药志》.第5册.照片191)四川寄生:本品为带叶茎枝。茎枝圆柱形,长2~5cm,直径0.2~2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具多数点状纵裂皮孔,嫩枝被棕褐色星状毛,较细的枝具纵皱纹。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木部黄褐色或淡红棕色。叶革质,多卷曲,破碎,具短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长4~10cm,宽2.5~5.5cm,表面黄褐色,背面密被褐色至红褐色星状毛。气无,味淡,微涩。(照片见《中药志》.第5册.照片192)红花寄生:本品为带叶茎枝。茎圆柱形,长2~5cm,直径0.2~2cm,表面棕褐色,密生多数黄白色点横向皮孔。幼嫩枝叶被棕褐色星状毛。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木部黄白色或淡棕黄颜色。叶纸质,大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长卵形,先端钝,基部阔楔形或圆形,两面均为黄绿色。气清香,味涩。

显微 槲寄生。槲寄生茎(直径5.5mm)横切面:表皮细胞长方形,外被黄绿色角质层,显波状层纹,厚2.5~60μm,角质层厚度与表皮细胞相等或超过。细胞内含叶绿体和淀粉粒。因髓部常偏于一侧,皮层宽窄不均,最窄处仅约10层细胞,最宽处达30余层细胞,细胞内含淀粉粒和叶绿体,少数细胞含粘液及草酸钙簇晶,稀含草酸钙方晶;老茎的皮层内石细胞较多,单个或数个成群,纤维束8个,与8束环髓纤维相对应。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较窄,5~8列细胞,薄壁性,内含淀粉粒,有时可见草酸钙小方晶;形成层不明显,木射线宽5~8列细胞,散有纤维束;导管周围纤维甚多,并有少数异形细胞。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内含物同皮层。(图见《中药志》.第5册.图550)叶横切面:全形呈带状,两端钝圆,叶脉不突出,呈 状或波状,黄绿色,两面均具气孔;叶肉组织不分化,共约10~15层细胞,细胞内含油滴、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维管束外韧型,主脉维管束上下均具纤维束。

粉末及解离组织鉴别特征:粉末淡棕黄颜色。 ①表皮细胞断面观细胞扁平,角质层极厚(25~60μm),黄绿色或金黄颜色。 ②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气孔平轴式。 ③中柱鞘纤维细长,长600~1500μm,直径10~30μm,两端锐尖。 ④木纤维长110~620μm,直径8~28μm,形状不规则。 ⑤异形细胞胞腔大,一端钝尖,另一端平截,壁较厚,微木化。 ⑥石细胞单个或数个成群,无色、淡黄颜色或金黄颜色,类方形、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8~106μm,长60~205μm,壁厚3~35μm,层纹细密,有的不甚明显,有纹孔。 ⑦导管主要为双螺纹,另有螺纹及网纹导管,直径8~50μm,网纹导管分子短,网孔细密,有的双螺纹导管及螺纹导管具三生增厚。 ⑧草酸钙簇晶甚多,散在或1~2个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有的中央凹陷,直径14~54μm,棱角短钝。 ⑨草酸钙方晶较少,扁方形、长方形或细柱形,直径8~30μm,长达50μm。 ⑩淀粉粒稀少,单粒类球形,直径3~10μm,层纹不明显。(图见《中药志》.第5册.图551)桑寄生。茎(直径4mm)横切面:木栓层10余列细胞,外部木栓细胞内含棕色物质。表皮细胞有时残存。皮层窄,约4~7列细胞,内含棕色物质及淀粉粒,石细胞众多,与中柱鞘纤维束几乎连成环带。韧皮部窄,射线内散有石细胞或石细胞群。束内形成层明显。木射线狭窄,1~5列细胞。导管单列或2~3个相聚,周围由大量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包围。髓部有石细胞群,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和棕色物质。本品石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或棕色物质。(图见《中药志》第5册.图552)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均具气孔,细胞小,类长方形。上表皮下具1列下皮细胞;上面栅栏组织3~4列细胞,细胞较长;下面栅栏组织2~3列细胞,细胞较短,排列整齐、紧密;中间为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内含较多的圆形草酸钙小簇晶,并有草酸钙小方晶散在,偶见石细胞。主脉上面隆起,下面突出,维管束3个,外韧型,上、下两侧均有纤维束,薄壁细胞间有较多的含草酸钙方晶的石细胞群。(图见《中药志》.第5册∶图553) 粉末及解离组织鉴别特征:粉末淡黄棕色,气微,微苦。 ①石细胞甚多,呈类方形、类圆形或三角形等,有的有分枝,有的三面增厚一面薄,层纹明显。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或棕色物质。 ②中柱鞘纤维细长,先端尖,长250~915μm,直径13~33μm,壁极厚,胞腔狭小或不明显,具少数纹孔;少数中柱鞘纤维壁薄,泡腔大。 ③木纤维较长,两端锐尖。 ④导管主要为具缘纹孔,导管分子长33~100μm,直径21~35μm,具缘纹孔多角形,排列紧密;有的形成纹孔场;偶有具网纹三生增厚。另有梯纹、网纹及螺纹导管。 ⑤草酸钙方晶散在或在石细胞中。 ⑥草酸钙簇晶散在或含叶肉组织中,类圆形。 ⑦木薄壁细胞长条形,壁稍增厚,木化,纹孔稀少。 ⑧髓部薄壁胞类圆形,壁增厚,木化,纹孔大小不一。 ⑨木栓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或多角形,内含棕色物质。 ⑩淀粉粒单粒圆形,直径5~13μm,脐点点状或飞鸟状,层纹不明显,复粒较少,由2分粒组成。 ⑾叠生星状毛大多断碎,黄颜色,完整者3~5叠生,每叠3~5出分枝,末端尖细。 ⑿气孔平轴式,副卫细胞有放射状纹理。(图见《中药志》.第5册.图554) 四川寄生。茎(直径4mm)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切向延长。皮层较窄,6~10列细胞,细胞内含黄棕色物质及淀粉粒,散在有石细胞或石细胞群。中柱纤维束多数,环列,每束由数十个纤维组成。韧皮部狭窄,细胞多压缩,细胞内含黄棕色物质,散有石细胞,韧皮射线几乎由石细胞组成。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占茎的大部分,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木质部射线宽2~8列细胞,细胞内含淀粉粒。石细胞大多含草酸钙方晶。(图见《中药志》.第5册.图555)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细小,类圆形,下表皮被多数星状毛;叶肉组织中散有分枝石细胞群,栅栏组织4~5列细胞,海绵组织排列较紧密:主脉上面隆起,下面突出,维管束3个,外韧型,中柱鞘纤维发达,薄壁细胞中有大量含草酸钙方晶的石细胞群。(图见《中药志》.第5册.图556) 粉末及解离组织鉴别特征:粉末淡黄棕色,气微,微苦。 ①石细胞较多,单个或数个成群,有的呈犬牙交错状,类圆形、类方形、不规则形,有的分枝,直径20~78μm,长130~215μm,壁厚16~20μm,有的三面增厚,层纹清晰。多数石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和棕色物质。 ②中柱鞘纤维先端钝圆或尖,长短悬殊,长400~1500μm,直径13~35μm,壁厚5~15μm,胞腔狭小,具孔沟,短者似石细胞状纤维,孔沟粗短,较密,有时含黄棕色物质。 ③木纤维较长,常稍呈弯曲,直径9~18μm,长350~650μm,具细长裂隙状纹孔。 ④导管主要为具缘纹孔,直径约40μm,导管分子短,长约80μm,此外尚有网纹导管,另有一种孔纹导管具网纹三生增厚。 ⑤草酸钙方晶散在或在石细胞中,呈方形、长方形、短柱形或多面体,直径9~33μm,长达38μm。 ⑥木质部薄壁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壁增厚,木化,具纹孔。 ⑦射线细胞长方形,壁稍厚,木化,具大形纹孔。 ⑧髓部薄壁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壁增厚,纹孔及孔沟明显,木化。 ⑨木栓细胞较少,表面观呈多角形,内含棕色物质。 ⑩淀粉粒较小,单粒类圆形,直径2.5~7μm,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 ⑾叠生星状毛淡棕黄颜色,每叠3~4分枝,分枝常弯曲,末端尖细,壁稍厚。 ⑿气孔:上、下表皮均具气孔,气孔平轴式,下表皮气孔副卫细胞具放射状纹理。(图见《中药志》.第5册.图557)红花寄生。茎(直径0.45cm)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外侧数列细胞内含红棕色物质。皮层狭窄,6~10列细胞,散有含草酸钙方晶的石细胞群。中柱鞘纤维数十个成束,略呈圆形,位于韧皮部外侧,韧皮部呈半圆形或新月形,细胞压缩。束内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均较明显。韧皮射线几乎由含草酸钙方晶的石细胞占位。木质部占茎的大部分,导管类圆形或椭圆形,常单个或2~4个相聚。木射线宽阔,可达10余列细胞,其间散有含草酸钙方晶的石细胞。髓部薄壁细胞间有成群石细胞散在。本品薄壁细胞内含大量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5册.图558)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均具气孔,细胞细小,狭长方形,上表皮下具1列下皮细胞,细胞类方形;上面栅栏组织为1~2列细胞;下面栅栏组织为2~3列类方形细胞,排列较紧密;中间为海绵组织。主脉上面隆起,下面强烈突出,维管束3~5个,外韧型,中柱鞘由黄棕色纤维群组成;薄壁细胞间散有多数石细胞群,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图见《中药志》.第5册.图559)粉末及解离组织鉴别特征:粉末棕黄颜色,气微,味涩。 ①石细胞较多,单个或数个相聚,呈类方形、类圆形或梭形,有的具分枝或 状突起,直径30~60μm,长46~132μm,壁厚5~40μm,大多三面强烈增厚,胞腔偏于一侧,层纹细密,较清晰,有的纹孔较明显,腔内常含草酸钙方晶或红棕色物质。 ②导管主要为具缘纹孔,直径22~45μm,导管分子短,长45~65μm,有的具网纹三生增厚,有的形成具缘纹孔场,网纹导管直径16~25μm另有螺纹导管。 ③叠生星状毛多断裂,淡棕色,完整者4叠以上,每叠3~6分枝,分枝弯曲,末端渐尖。 ④草酸钙方晶散在或含石细胞中,方形、长方形或多面体,直径13~33μm。 ⑤叶片碎片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气孔平轴式。 ⑥木栓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内含红棕色物质。 ⑦中柱鞘纤维细长,两端尖,少数一端钝截;直径16~20μm,长800~1300μm,壁厚,胞腔线形,有的可见细小孔沟。 ⑧木纤维较长,直径12~22μm,长240~400μm,两端尖,稍弯曲,有的中部一侧突出,壁厚,孔沟稀疏。 ⑨木薄壁细胞条形,壁增厚,具纹孔,木化。 ⑩髓部薄壁细胞呈方形或类圆形,壁连珠状增厚,具纹孔,木化。 ⑾淀粉粒单粒类球形,直径4~12μm,脐点及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4分粒组成。(图见《中药志》.第5册.图560)

理化:①取样品槲寄生、桑寄生、四川寄生、红花寄生粉末各5g,加乙醇50ml,回流提取30分钟,滤过,分别取滤液2ml置试管中,加镁粉少许及浓盐酸4~5滴,在水浴上加热3分钟,4种寄生均呈现红色。(检查黄酮) ②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分别取上述4种寄生乙醇提取液20ml浓缩至1ml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加0.3%CMC湿法铺板。展开剂: -甲醇-甲酸(8.2∶0.1)。展距14cm。显色剂: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喷雾于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荧光。(图见《中药志》.第5册.图561)

加工炮制:除去粗枝,阴干或晒干,切碎备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槲寄生含有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β-香树脂醇(β-Amyrin)、中肌醇(Mesoinositol)、羽扇豆醇(Lupeol)、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1]、槲寄生甙甲[即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Homoeriodictyol)-7-O-β-D-glucoside][2]、黄槲寄生甙(Flavoyadorinin)A、B、高黄槲寄生甙(Homoflavoyadorinin)B[3]、槲寄生新甙(Viscumneoside)Ⅰ、Ⅱ、高圣草素(Homoeriodictyol)[5]。此外,尚含白桦脂酸(Betulic acid)、胡萝卜甙(Daucosterol)等[6]。 桑寄生含黄酮类物质,主要为广寄生甙(Avicularin),即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槲皮素(Quercetin)[4]及槲皮甙(Quercitrin)[7]。 四川寄生含黄桐类化合物与桑寄生相同,此外尚含d-儿茶素等[8]。 红花寄生含广寄生甙、槲皮素[9]、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及没食子酸乙酯[10]。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57;5(3)∶169。[2] 中草药 1985;16(2)∶1。[3]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134。[4] 药学学报 1957;5(4)∶317。[5] 孔德云等.医药工业 1987;18(3)∶123。[6] 医药工业 1987;15(10)∶445。[7] 华西药学杂志 1986;1(1)∶15。[8] 中药通报 1987;12(12)∶34。[9] 难波恒雄.原色和汉药图鉴(日,下册) 1980∶176。[10]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8;5(4)∶296。

药理

①槲寄生注射液2g/kg iv,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1]。总黄酮100μg/ml浓度,对犬浦氏细胞和豚鼠心室 状肌细胞块反应动作电位可加速复极过程,使ERP/APD比值增加,表明其抗心律失常与相对延长ERP消除折返有关[2]。总黄酮尚有降压作用[3],总甙可抑制兔血小板聚集[4],总生物碱有抗癌作用[5]。 ②广寄生甙有降压利尿作用[6]。桑寄生药理见二卷桑寄生条。

参考文献

[1] 医药工业 1983;(5)∶9。[2] 我国药理学报 1994;15(2)∶169。[3] 医药工业 1981;(12)∶9。[4] 医药工业 1984;(1)∶10。[5] 我国中药杂志 1994;19(1)∶45。[6] 药学学报 1959;7(1)∶1。

药性

性味:《全国中草药汇编》:“槲寄生:甘、苦、平。”“桑寄生:苦、平。”

功效:槲寄生:祛风湿,强筋骨,养血,安胎,止咳。桑寄生:补肝肾,祛风湿,降血压,养血安胎。

主治:《全国中草药汇编》:“槲寄生:风湿关节痛,腰背酸痛,原发性高血压,胎动不安,咳嗽,冻伤。”“桑寄生:腰膝酸痛,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高血压病,四肢麻木,胎动不安,先兆流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槲寄生:6~12g,外用适量。桑寄生:10~15g。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杜仲、钩藤治高血压病。 ②配百部、桂皮、陈皮治慢性气管炎。 ③配土香薷、暴马子治咳嗽。

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高血压病:槲寄生、杜仲各15g,夏枯草30g,豨莶草、牛膝各12g。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高血压:槲寄生、荷叶、钩藤各15g,苦丁茶9g,菊花12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咳嗽:槲寄生2500g,土香薷1000g,暴马子2000g。加水煎取滤汁浓缩至7500g。每次服20g,日服3次。”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冻伤:槲寄生1000g,防风500g,艾叶250g,茄杆2500g。共熬成膏。涂患处。”

医药家论述

①《滇南本草》:“寄生生槐树者主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心、翻胃,又用治杨梅毒,女人下无虚寒或崩漏。” ②《中药志》:“槲寄生有降压作用,叶和茎浸剂皆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作用。” ③《中药大全》:“桑寄生,植物中虽称桑寄生,但不一定寄生在桑树上,其他如槐、木棉、朴、白兰、八角枫等树上均有。槲寄生常寄生于槲树、枫树、杨树和柳树上。天津地区习用槲寄生,很少用桑寄生。”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寄生同属植物欧寄生治乳癌及宫颈癌有效。扁槲寄生又称枫香寄生、蟹爪寄生、枫树寄生、桐树寄生、栗寄生,功能祛风利湿、舒筋活血、止血。”

参考文章

猪常见寄生虫病种类与防治猪

肉用山羊传染病免疫及寄生虫病防治措施羊

丙硫咪唑片对山羊寄生虫病的疗效观察羊

牛、羊寄生虫病程序化治病模式牛

夏季鸡寄生虫病的防治鸡

寄生虫病-猪蛔虫病的诊断猪

猪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猪肺丝虫病猪

猪寄生虫病猪球虫病猪

肉牛场怎样防止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牛

牛消化道寄生虫诱发慢性胃肠卡他诊治牛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昆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寄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昆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1133.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