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oufeng didongyi
我国古代观测地震的仪器,是东汉张衡于132年创制的。这台仪器制成以后,放置在洛阳的灵台,同浑象、浑仪、圭表、刻漏等天文仪器一起,供观测之用。后约到4世纪初,在动乱中失落。
《后汉书·张衡传》记载了候风地动仪制造的情况及其形状、构造和功能特征。该仪器系青铜铸造,整体造型宛若汉代的酒樽。仪体圆形鼓腹,直径八尺(汉建初尺,1尺=0.2368米),下附圈足,上面有可以启闭的圆盖,通高约一丈一尺五寸。在仪器体外围按八方附设八条垂龙,龙口中各衔铜丸,地上并设八个张口铜蟾蜍,与龙头上下对应。龙头下部仪器表面雕刻四灵图案,象征二十八宿,八龙方位下书刻卦文(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以示八方。圈足的上部刻有山阜之形,表示地的平面。
候风地动仪是利用惯性原理,在仪器内底部中央,立有一根都柱,即倒立惯性震摆。围绕都柱设有八条滑道。滑道上面,装有八组“牙机”,即传动杠杆,其外端呈曲尺形,穿有枢轴,通出仪器外面与龙头上颌接合。遇有地震,都柱即倾入滑道,推动牙机,使龙头上颌张开,铜丸即落入蟾蜍口中,发出声响,用以报警。
候风地动仪的灵敏度很高,较低可测地震烈度为三度左右(据十二度地震烈度表)的地震。据记载,候风地动仪曾接收到震中在陇西、而洛阳人未曾感觉到的地震情况(见我国著名大地震)。
近百年来,由于地震学的发展,张衡的这项发明引起了地震学界的重视和研究。日本的服部一三,英国地震学家米尔恩 (J.Milne)和日本地震学家萩原尊礼等都曾先后进行过研究。我国王振铎经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并总结了一些地震学家的研究成果,于1959年又将张衡的候风地动仪重新复原(见图),陈列在我国历史博物馆内。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康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候风地动仪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康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0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