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麦积山石窟

[拼音]:Maijishan Shiku

[外文]:Maijishan Grottoes

我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处的秦岭西端。山前有瑞应寺,石窟分布在山的西崖和东崖,窟龛编号194个。因山体石质疏松,石窟造像大多为泥塑,共3519身;石雕造像仅19身,若包括碑刻千佛在内,共计3600余身;这样,造像合计为7200余身,是现存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主体。壁画1000余平方米,大多残损模糊。据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卷六十九载:“瑞应院,在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乃秦州胜境”,可知石窟寺创建于十六国后秦姚兴统治时期(394~416),此后经过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开凿和重修,遂成为我国保存泥塑最多的佛教艺术宝库。

北魏窟龛

石窟寺现存最早的雕塑作品相当于北魏早期,与山西大同云冈昙曜五窟大体同期,例如第74、78、70、71等龛窟,多为敞口大龛中塑3尊坐佛,或小型龛窟中塑一佛二菩萨。佛像面形长圆、深目、 高鼻、鼓眼、薄唇,形体壮健,造型敦厚,神情庄严,着半披肩袈裟。其中一些塑像的原胎及洞窟的初凿时间应稍早,有可能早到5世纪上半叶。此后的北魏造像,多秀骨清像。尤其菩萨造像,身材修长。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服制的措施体现在造像上,出现了褒衣博带新式样。北魏正值盛期,开窟较多,代表窟如第169、69、76、138、23、133等窟。 第115窟是麦积山唯一有纪年造像题记的北魏洞窟,题记为宣武帝景明三年(502),窟内造像仍具有早期敦厚健壮的特点。第23窟右壁菩萨立像,尽管风化剥蚀,却丝毫无损于造型美和内在的神韵,显示了北魏艺术的不朽魅力。第133窟,俗称万菩萨堂、万佛堂,规模巨大,形制复杂。窟内开龛13个,除原作完整的第3号龛外,第9号龛内聪颖灵慧的少年徒弟和第 11号龛影作山峦人物的龛楣都是难得的佳作。窟内还保存着18块北魏造像碑,其中第1、10、11、16号等造像碑都是罕见的瑰宝。 第10号碑高155厘米,宽76厘米,以佛传为题材,雕刻了从菩萨在兜率天发愿、燃灯授记、乘象入胎、树下诞生直到双林入灭等共12个画面,布局精巧,意趣横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北魏晚期,由于进一步吸收了中原和南朝文化的影响,形成一种较为自由生动的新风格,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生了大批优秀的雕塑作品,如第142、87、121、122、135、127等窟,其中一些洞窟的年代可能晚到西魏。第87窟的迦叶,长眉深目,是西域高僧的典型形象。第142窟内造像之多,由主像三世佛到10多厘米高的影塑,展示了丰富的造像内容和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第127窟是一个平面横长方形的盝顶窟,正壁和左、右壁各开1龛,均造一佛二菩萨。正壁龛像为石雕,佛背、项光浮雕伎乐飞天20身及坐佛、比丘等。左、右壁龛内为泥塑,佛像经后代重修,菩萨皆魏塑原作,以明显的动态变化塑造了不同的个性。此窟的大型壁画是窟内的主体,有晱子本生、萨埵那饲虎本生等故事画和涅槃经变、西方净土变、维摩诘经变及七佛等内容。这是我国石窟经变画出现的最早实例,其形式和技巧已相当成熟。

西魏窟龛

被公认建于西魏的窟龛,如第123、102、44、60等共16个,造像明显继承了魏晋高逸通脱、清俊潇洒的风格而有所发展,清瘦的人物造型在处理上更趋于自然、合理,多着褒衣博带式袈裟或交领襦袍,脚穿方头或云头履。第123、102窟是少见的以维摩诘变文殊菩萨问疾为雕塑题材的洞窟,除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细腻外,第123窟内的供养童子和供养天女形象尤具特色;作者用极概括洗练的雕塑语言,集中塑造了少年纯真而略带稚气的神态;塑像的手法与西汉陶俑一脉相承,但在装束上却具有鲜卑民族的特点。塑作精致的第44窟坐佛,涡纹高肉髻,五官比较集中,以儒雅从容的姿态和隽永含蓄的微笑构成了西魏最完美的佛的形象。第20窟和第102窟坐佛与此如出一辙,表明这确是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第60窟有完整的布局,虽经北周、隋代补塑,但尚能与原作融为一体。

北周窟龛

北周洞窟39个,一变西魏秀骨清像的风格,出现了低平肉髻和饱满 的形体。四角攒尖顶帐形窟的出现,标志着民族化的洞窟形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12、22、62、3、4等窟龛是北周的代表作。北周窟多以七佛为题材。第12窟为仅 1米多见方的四角攒尖顶小窟,正壁一佛二菩萨,两侧壁列置六佛,前壁两侧塑二徒弟。第4窟俗称散花楼或上七佛阁,前有壮观的窟廊,后部并列7个大龛,通宽达31米,高15米,是麦积山最宏伟的建筑结构。每龛间浮雕勇健威武的天龙八部,虽经后代重修,未失原作精神。各龛上方大型壁画飞天, 部分的肢体均作薄肉雕。绘塑结合的做法,加强了立体效果和艺术表现力。第62窟则是麦积山现有北周洞窟中保存最完好而又未经后代重修的一个洞窟。

隋以后窟龛

隋代造像仅存8窟,艺术风格上承北周而有所发展,造像手法朴实、简洁、概括,造型结实厚重,不再紧贴壁面而逐渐向圆雕过渡,较前代已有明显的突破。最重要的隋窟为第 5窟(牛儿堂)和第14、24窟等。 唐代开元二十二年(734)的大地震使麦积山大片崖面坍塌,石窟寺陷于荒芜,因此仅在少数洞窟残存初唐的遗迹。唐以后,宋、明两代在此进行过相当规模的修缮和重建。第165窟中重塑而成的菩萨、供养人像,双眼上挑,薄唇小口,是特色鲜明的宋代作品。第133窟中释迦为罗睺罗授记立像,塑造细腻、感情真切;第43窟内的二力士,富有力量和气势,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元代也曾在少数洞窟中留下造像,此外还有少数清代妆銮和图绘的遗迹。

参考书目

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麦积山石窟》,文物出版社,北京,1954。

参考文章

麦积山石窟(MaijishanGrottoes)我国地理

麦积山石窟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新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麦积山石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新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0852.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