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n Ling
[外文]:Qin Ling
横贯我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中已有“秦岭”之名。历史上曾为秦国之地,故称秦山或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西以临潭、迭部、舟曲境内的岷迭山系与昆仑山脉为界;东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自临潭北部的白石山(海拔3908米)起,东延至天水东南的火炎山(2559米),再往东以秦岭北麓的大断裂带为界,北界东段入河南境则以黄河南岸山地为界;西南以甘、川省界为界;南临汉江与米仓、大巴山分界;东南直抵郧县。东西长约1600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居甘、陕南部和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山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和江汉平原。
地质与地貌习惯上以嘉陵江为界分为东、西秦岭。西秦岭又以徽县、成县盆地为界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北秦岭西起白石山,东延至天水东南麦积山(1659米)。南秦岭西起岷迭山系,经岷峨山(2826~3299米),向东接东秦岭。西秦岭北有渭河,西有洮河,南有白龙江,东有西汉水,为四水分水岭。北秦岭山势较低缓,南秦岭山势高峻,多高山深谷、悬崖峭壁和急流瀑布。
陕西境内的东秦岭是秦岭的主体。山体呈现为蜂腰形。腰部有岩浆侵入,形成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蜂腰西面分出3脉,由北而南是大散岭(主峰玉皇山海拔2819米)、凤岭(2000米)、紫柏山(2538米)。岭间分布有山间盆地,如太白、凤县、两当等。蜂腰东面亦分出数脉,由北而南是华山、蟒岭山、流岭和新开岭。山间盆地有洛南、商县、商南等。数支山岭和盆地相间排列。位于华阴县南的华山,海拔1997米,为“五岳”中的西岳。
秦岭进入河南省境呈扇形,北支崤山(青岗峰海拔1903米),余脉沿黄河南侧延伸,通称邙山。位于登封县北的嵩山(1440米),即“五岳”的中岳;中间两支为熊耳山(主峰金宝山2094米)和外方山;南支伏牛山(玉皇顶2211米)环绕于南阳盆地的西侧和北缘。山间盆地有卢氏、伊川、淅川等。山脉与谷地相间,山间盆地与河谷呈串珠状相连,地势自西向东、北、南缓降。从中山、低山降为丘陵。
秦岭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影响极大,但二者范围并不完全一致。秦岭构造带是处于中朝古陆和扬子古陆两地块之间的褶皱带。西联昆仑褶皱系,东接淮阳隆起,形成亚洲宏大的巨型纬向构造带。在地形上其中带和南带形成一条东西延绵的大山系。北带约隆起于吕梁运动时期,中带和南带先后经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运动,受到多次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褶皱隆起,并伴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和断裂作用,形成一系列山岭和山间盆地,奠定了秦岭地貌的基础。新构造运动的断裂活动强烈,进一步完成了断块山岭的面貌。山体有古老的多种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往南则有较新的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等。片麻状花岗岩侵入其中,多分布在山体主脊上。白垩纪和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呈低山丘陵。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现了多种矿产。
秦岭主体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北仰南倾,主分水脊偏居北侧,多高峰,如太白山,主峰八仙台海拔3767米,鳌山3476米。往东古称终南山,海拔2604米。山脊北坡多断崖,呈高山深谷地形。南坡坡长而缓,形成波状山地,故有“九岭十八坡”之说。南北的水系格局明显不同,北坡呈羽状,南坡树枝状。北坡大河多溯源侵蚀袭夺了南坡河流的河源段,成为钓钩形流路或肘状流路。
秦岭山地内部有较完整的夷平面。如太白山顶的八仙台、跑马梁和鳌山,海拔3400~3500米。海拔3350米以上保存有第四纪晚期冰川遗迹,发育冰缘地貌、次一级夷平面已被分割,多呈2000~2800米的第二级分水岭,如老君岭、平安寺、放羊寺分水岭。第二级夷平面表现为强烈切割的中山地貌。
秦岭北坡发育许多深切山岭的河流,俗称“七十二峪”,是南北孔道。其中著名的有陈仓道(即今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所经路线)、阴平道(陇南文县境内)、褒斜道、傥骆道、周洋道、子午(即西万公路)镇榨道和蓝武道(西界公路)等。
气候秦岭是我国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特别表现在冬夏季风的巨大屏障作用。冬季,关中的宝鸡气温比陕南的汉中低3~6℃,西安比安康低4~7℃。冷空气过境时,南北之间温差达6~7℃。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 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秦岭以北的河流水量较小,流量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以南河流反之。习惯上以秦岭北坡和淮河一线划分,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植被与土壤秦岭南北自然景观各异。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河谷盆地中栽植有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榈、茶、乌桕、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暖温带或高山特征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在南坡多出现在海拔1000~1500米。由于垦种,常绿树已大减。1500米以上多为针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亦仅见于1500米以下的缓坡面,发育在冲积层上。此外,秦岭以北以旱作农业为主,以南则多水田。北侧多窑洞和土房,屋顶铺土层、阳瓦;南侧多茅屋或板墙瓦房,阴阳瓦与屋顶之间不敷土层。
秦岭山地的垂直自然带,位于北侧太白山可分5带,南坡仅4带,往东海拔降低,垂直带谱依次减少直至不明显。
秦岭南北分别适合于较多亚热带植物成分的居留和中旱、旱生内陆成分的繁衍。辽东栎以秦岭为其南界;常绿阔叶植物乌桕、化香树则以秦岭为其北界。在伴生的次要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有华南和西部高原的种类。山谷中的藤本植物具有南方湿润型的特点。因而在区系成分上,除自身特有种属外,还有华北、华中、西南和喜马拉雅的植物成分以及世界性单种属植物。秦岭亦是动物区系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带。动物种属成分与植物区系成分同样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性。
秦岭山地面积广大,生物资源丰富,是发展林业和多种经营条件好、潜力大的地区。(见彩图)
参考文章
秦岭乡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秦岭(Qing Ling)的由来我国地理
(秦岭南部)安康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秦岭(QinLing)我国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壮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秦岭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壮;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0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