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夫兰克-康登原理

[拼音]:Fulanke-Kangdeng yuanli

[外文]:Franck-Condon principle

解释分子电子光谱带振动结构(见双原子分子电子光谱带)强度分布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是分子中的电子跃迁远比分子振动迅速,电子跃迁后的一瞬间,分子内原子核的相对距离和速度几乎与跃迁前完全一样。这个思想是J.夫兰克在1925年首先提出来的,1928年E.U.康登运用波动力学,使它进一步完善。

对于吸收光谱,因为大多数分子的电子和下振动态原来都处于基态,即图1中势能曲线的较低点 A处(忽略零点振动)。根据夫兰克-康登原理,电子跃迁后的一瞬间,分子将处于A点正上方上势能曲线上的B点处。B点处分子内核间距离和A点处的相同,并且相对速度为零(势能曲线上各点的振动动能为零)。根据两势能曲线的较低点核距r值的对比,可以解释吸收光谱电子带强度分布的不同情况。

此原理应用于发射光谱,要考虑到分子振动时,在反转点(图2的A点和B点)分子停留的时间最长,电子跃迁发生在这两点附近的几率较大。若电子跃迁发生于A点,跃迁后的一瞬间分子将处于A点正下方的C点;若跃迁发生于B点,则跃迁后分子将处于D点。因此,对于一定的上振动量子数v′,有两个下振动量子数v″不同的电子带强度较大。将各 v′- v″带的相对强度按图3的方式排列,各强度较大的带将构成一抛物线,称为康登抛物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诗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夫兰克-康登原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诗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067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