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anshanshipianyan
[外文]:glaucophane schist
以含蓝闪石类矿物为特征的高压变质岩。又称蓝片岩。可以有黑硬绿泥石、绿泥石、钠长石、白云母、石英、绿帘石、硬玉和硬柱石,有时含阳起石、黝帘石和石榴子石。一般为细粒粒状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原岩主要为基性火山岩和硬砂岩。常与绿片岩、榴辉岩等共生。蓝闪石片岩一般认为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高压可由埋深、构造埋深(由于推覆体叠置引起)或起液压(由快速加热产生的液体超压或缓冲高压釜效应)所引起,形成温度在250~400℃之间,压力为0.5~1×109帕。蓝闪石片岩常呈不连续和高度变形的带状产出。主要出现于中、新生代的高压变质带中,在环太平洋褶皱带的日本、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智利等均有分布,我国主要出现在 的雅鲁藏布江一带。它们通常作为双变质带的高压部分出现,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或岛弧俯冲到一定深度形成的。但部分蓝闪石片岩也可形成于较老的地质时期(加里东期、晚元古期),其地质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华清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蓝闪石片岩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华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