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蜡梅科


[拼音]:lamei ke

[外文]:Calycanthaceae

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1个小科。灌木,具油细胞。单叶对生,全缘或近全缘。花两性,辐射对称。花萼与花瓣无明显区分,雄蕊5~30,着生于花托边缘,退化雄蕊5~25。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心皮少数至多数,分离,着生于杯状花托内。聚合瘦果着生于坛状的果托中。染色体基数x=11,12。共2属7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东部和美洲北部。我国有2属4种,产西南部、南部、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山东、陕西等省。

代表种有:

(1)蜡梅,原产长江中下游各省,生长于1500米以下山地,现国内外广泛栽培。为落叶灌木,小枝微具四棱,棕褐色。叶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面深绿色,粗糙。花黄颜色,芳香,心皮基部被疏硬毛,花柱长为子房的3倍,基部被毛。果托近木质化,坛状或倒卵状椭圆形,花期从12月至翌年2月(见图)。

花可提取芳香油,花药用于清凉、解毒、生津。根、茎入药,有镇咳止喘功效。用压条、分根或种子繁殖。蜡梅为“岁寒三友”之一,栽培供观赏。

(2)夏蜡梅,产于浙江昌化及天台等地,生于海拔600~1000米山地。为落叶灌木,叶对生,膜质,宽卵状椭圆形、卵圆形或倒卵形,全缘或不规则细齿。花较大,单生于当年枝顶,无香气,花被片螺旋状着生于坛状花托上,外部的花瓣12~14,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白色,边缘淡紫红色,内部花瓣9~12,椭圆形,中上部黄颜色,中下部黄白色,内面基部散生淡紫红色细斑纹。瘦果长圆形,被绢毛。花期5月,果期10个月。花大美丽,可供庭园观赏。

蜡梅科的花各部多数,离生,具油细胞,过去曾经认为其亲缘关系近于木兰科(Magnoliaceae)和番荔枝科(Annonaceae)、樟科(Lauraceae)及产澳大利亚的香材梅科(Monimaceae)。又因其种子无胚乳,子叶大而席卷,染色体数x=11,12等,也有人认为似乎接近于蔷薇科(Ro-saceae)的绣线菊属(Spiraea)。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昆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蜡梅科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昆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0575.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