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纺足目


[拼音]:fangzu mu

[外文]:Embioptera

有翅亚纲的 1目。中小型狭长深色昆虫。咀嚼式口器。翅两对,膜质,同形。雌无翅前足跗节膨大,内藏丝腺。作丝质隧道居树皮缝隙间。俗称足丝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南美洲北部和非洲中部种类最多。已知140种。我国已有记录共5种,如等尾足丝蚁,分布于云南、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寄居在桉树、木麻黄和榕树上。

形态特征

足丝蚁体小,长而扁。体长一般4~6毫米,我国的某些种类可超过10毫米。行动活泼,体壁柔软,雌、雄异型。体淡褐至深褐色。头大,触角念珠状,15~32节。无单眼。雌虫复眼小,雄虫复眼发达,肾形。口器咀嚼式。上颚雌、雄不同。前胸较头窄,比中、后脑小,有一横凹沟。雌虫无翅,状如若虫。雄虫一般有翅,少数种类有有翅和无翅两种类型。翅膜质,双翅狭长,前、后翅同形,但后翅略小。翅面多毛,翅脉简单。有翅雄虫不善飞翔。前足第1跗节膨大,内含纺丝腺,向外开口,能纺丝,结成丝管,因而得名“足丝蚁”。中足瘦小,后足腿节粗大;跗节3节。腹部与胸部等长,可见10节。雄虫第十腹节背板中部裂开,分成左右两个背片,不对称。尾须2节,雄虫不对称,左尾须基节膨大,内侧生一个或数个小瓣。这些特征在分类上很重要(见图)。

生活习性

渐变态。卵长圆柱形,一端有盖。雌、雄若虫形态相似,仅在雄虫出现翅芽后形态才明显不同。共有4个龄期。初龄若虫翅芽包藏在体壁内,末龄时翅因蜕皮而外露。腹末节的不对称在若虫末龄时方出现。成虫和若虫均能以前足在树皮裂缝或碎石间泌丝结网,构筑隧道。雌、雄繁殖后,雌虫可单独在隧道里产卵,独自抚育后代,每年1代或数代。若干种类栖息于蚁或白蚁的巢中。喜隐蔽,群居。昼伏夜出。雄虫有趋光性。以枯死或腐烂的植物碎片、地衣、苔藓为主要食料,在饥饿时,雌、雄虫常互相吞食。

分类与演化

1940年,E.S.罗斯和C.戴维斯将纺足目分成2个亚目8个科35个属135种。近年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学院建立一个中心,收集十几万号纺足目昆虫标本。1970年,罗斯又将纺足目分成4个亚目14个科。

纺足目昆虫形态和习性十分特殊,在构造上与白蚁有相似之处。根据比较形态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它与襀翅目近缘。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乔弈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纺足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乔弈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0206.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