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ngguo xingming
[外文]:Chinese name of stars
我国对恒星命名的历史,可以远溯到殷商时代(约公元前十五至十二世纪)。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记载,已有“鸟”和“大火”等星名。殷商以后被命名的恒星越来越多,其中有许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我国古代把恒星称为“星官”(见三垣二十八宿)。每个星官包含的星数不等。少则一颗星,如“天狼”、“天关”等;多则数颗甚至数十颗星,如“羽林军”包含45颗星;也有少数星官中的星,每颗星都另有专名,如北斗星官中的7颗星。
三国时代,吴国陈卓于公元270年前后汇总甘德、石申、巫咸三个学派的观测结果,共得 283个星官,包含1,464颗星。由两颗以上恒星组成的星官,每颗星都有编号。例如星官“大陵”包括8颗恒星,“大陵五”(英仙座β)就是其中第5颗星。明代肯定下来的星官名和星名一直沿用下来,成为我国古代星名的体系。明末清初,根据西方传入的星图、星表,添补了一些“增星”和南极附近的星座。清代乾隆时完成的《仪象考成》(公元1757年出版),载有星官300个,星3,083颗。以后道光年间编成《仪象考成续编》,星数增至3,240颗。我国古代的星官和恒星的对应关系,往往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附《我国星名表》。(见彩图)
参考书目
伊世同编绘:《中西对照恒星图表》,科学出版社,北京,排印中。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茂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我国星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茂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9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