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埃费希德效应

[拼音]:aifeixide xiaoying

[外文]:Evershed effect

黑子半影里的夫琅和费线由于多普勒频移所造成的谱线轮廓不对称的现象。1909年由英国太阳物理学家埃费希德发现,因而得名。根据观测到的谱线位移量,可求出相应于这些位移的径向速度为 1~3公里/秒。由CaⅡ的 H线心和弱金属Fe线得出谱线的极大位移是在半影的外缘。径向速度的数值和方向随所研究谱线的强度和激发电位而不同。例如根据弱金属线得出外流速度约 2公里/秒,而根据强线CaⅡ的H、K和氢的Hα 等线,则得到流入速度约3公里/秒。据此认为,在黑子内部(主要是半影)有物质从本影沿磁力线向外流动,而在上层则有物质流入(见黑子的本影和半影)。用高分辨率分光仪还发现埃费希德效应与半影的精细结构有关,在半影里发生强线轮廓的不对称性和畸变,还出现双线(一条主线和卫线或所谓“线旗”)。最近也有人提出,半影谱线的不对称性可能是由声波或磁声波在半影里的传播引起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乐水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埃费希德效应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乐水;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988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