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西施舌

药材名称:西施舌

名称出处:《我国药用动物志》

概况

异名:沙 、车 。

基源:为 蜊科动物西施舌的全体。

原动物: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 Spengler

历史:本品历代本草未见记载,为民间用药,《我国药用动物志》收载入药。

形态:贝壳较大,全体略呈三角形。壳质薄而脆。一般壳长70mm左右,壳高约为壳长的4/5,壳宽约为壳长的1/2,较大壳长可超过80mm。壳顶位于背缘中央稍靠前方,且高出背缘。壳顶前方略凹,后方较为凸出。前缘与后缘所成之夹角约90°;腹缘略近圆形。小月面近椭圆形。楯面狭长,呈披针形。壳面平滑,无放射肋,生长纹细密而明显。壳表面黄褐色,壳皮发达,具光泽,沿着生长纹有茸毛。壳顶部为淡紫色。腹部黄褐色。壳内面为美丽的淡紫蓝色,顶部颜色较深,铰合部较宽,外韧带小,黄褐色。内韧带棕黄颜色,极发达,位于宽而深的三角形韧带槽中。左壳主齿1枚、呈“人”字形,右壳主齿2枚呈“八”字形。前、后侧齿发达,都呈薄片状,左壳单片,右壳双片,两片中间形成一个狭而深的沟。前闭壳肌痕较小,略呈长方形,背缘延长呈带状;后闭壳肌痕略大,呈卵圆形;外套痕明显,靠近腹缘,外套窦宽而浅,半圆形。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潮间带下区及浅海的沙滩中。埋栖深度约60~70mm。繁殖于春夏间。

为我国沿海广布种,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福建南几岛、霞浦、平潭)及南海(福建厦门、东山;广东大陆沿岸)。

生药

采集:在朔、望大潮期间,到海滨采捕,一般鲜用。

药性

性味:《本草从新》:“甘、咸,平。”

功效:滋阴养液,清热凉肝。

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痛,目赤。 ①《本草从新》:“补阴,益精,润脏腑,止烦渴。” ②《随息居饮食谱》:“开胃,滋液养心,清热息风,凉肝明目。” ③《我国药用动物志》:“补阴血,益精髓,清肝热。”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30~50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乐水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西施舌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乐水;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980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