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outong
[外文]:communication
人们相互之间传递、交流各种观念、思想、情感,以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有的学者视沟通、互动、认知为社会交往结构的三个方面,从而把沟通、社会认知和人际互动并列为社会交往的一个因素。沟通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有关沟通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沟通的过程和方式两方面。
沟通的过程沟通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社会心理学家常借用信息科学的术语,采用信息流程图来类比人际沟通的过程,揭示人际沟通的规律。图1就是显示沟通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的模式。发信体──把一定的意图、感情、态度、知识传递给受信者;编码──把意图、知识等变成对发信者和受信者均有意义的符号;信息──用以进行沟通的符号系列;通道──沟通的媒介;译码──把接受的信息恢复原意,给予解释;受信体──接受信息并给予反应的个人或群体;反馈──把对信息的反应送回发信者。
在沟通过程中,信息首先要在发信体那里接受编码,再经过一定的通道,然后到达受信体。受信体对经过编码的信息进行译解,恢复原意,理解发信体传递的本来内容。最初,研究者们以这种简单的通讯模式,类比人际沟通过程;后来逐渐发现这种模式中信息单向传递的缺陷,又从控制论中引进了反馈概念,弥补单向传递假设的不足;强调人际沟通中的受信体与发信体一样主动、灵活、独立,以及对沟通内容的反应反送回发信体时所起的主动作用。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即使引进了反馈概念,仍不足以概括人际沟通的全部特点;在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条件下,任何信息都不是一成不变地被传递,而是在传递中形成、补充和发展的;人际沟通的双方都带有各自的动机、意图和期望,并以此理解、判断、反应信息,而在一般的人际沟通中,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这两种方式几乎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有人指出,人际沟通是在一定社会情境中运转的一个动态系统,不能采取行为主义式的 —反应的研究模式,而应对其加以系统的考察。
沟通方式最基本的方式是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言语沟通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人际沟通,它是人们最常见的沟通方式。有的研究者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指出语言是人们交流信息、感情的一种既成的符号系统;言语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根据一定的规则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过程,即说话和听话。说话者有一种思想要表达,利用言语对它进行编码,表现为合乎语法的话语,把深层结构转化为表面结构;听话者则对话语进行译码,把表层结构按其理解还原为深层结构,并对此作出反应。这就是言语沟通的基本过程。1948年,美国一位研究者曾以如下模式概括这种言语沟通的结构过程:
1.谁?(谁传递信息)──沟通者;
2.什么?(传递什么)──本文;
3.怎样?(怎样完成传统)──渠道;
4.向谁?(向谁传递)──听众;
5.效果如何?──效果。
围绕着言语沟通的这5个要素,研究者从多种领域展开研究。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是认知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重视语言的研究;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以外,则主要是语言学家、哲学家、计算机专家对语言现象感兴趣。这些研究都侧重于语言的个体发生、习得,侧重于个人说话或听话时的心理活动,以及思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而对于语言的社会基础没有足够的重视。社会心理学对沟通的研究则指出社会因素对于言语活动的重要性,特别注重研究说者和听者之间发生的互动。例如,他们如何合作,以便轮流说话;在不同情境下对话的性质及其差异;说的内容和理解的内容如何依赖于说者和听者是什么人等。社会心理学家们研究了交谈的规则,发现顺利交谈必备的条件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不同的群体和场合中是不同的。对言语沟通的语义分析又划分出基本意义和情绪意义两种。如“演员”和“戏子”,虽然都指从事表演活动的人,但“戏子”却具有侮辱性含义。词的情绪性意义在沟通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旦使用不当就可能导致破坏性的交往结果。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对信息沟通网络进行了大量研究,设计了5人群体的各种信息沟通网络(图2),并揭示出沟通网络和领导选择的关系(图中数字表示被选为领导的次数)。一个人只要处于控制信息沟通的地位,就易于被选为领导。
言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在信息传递中,借助言语表述的意义损失最少;言语沟通也是人们最主要、最常见、最熟悉的沟通方式。但是,言语只有在加入了活动系统时才有意义,这种加入必须用其他非言语的符号系统加以补充。脱离了非言语的手段,沟通过程是不完全的。
非言语沟通,即不用言语为媒介进行的沟通,包括动态无声的沟通、静态无声的沟通、副语言3类:
(1)动态无声的沟通。即无声的动姿,包括点头、姿势转换、面部表情、手势、拥抱等。此外,眼神的运用也属于无声的动态的范畴。对这种动态无声的沟通行为,人们早就发生了兴趣。1872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率先研究了人的面部表情,认为面部表情具有普遍的意义,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中的人,至少能够通过相同的表情表达 6种情绪:愤怒、幸福、悲伤、厌恶、恐惧和惊讶。以后,在这一领域中最卓越的研究者是美国的R.L.伯德惠斯戴尔。他于1963年首创“身势语”的概念,认为人体的大部分动作就像组成词的字母和音素一样,是表达意思的组成部分。他把这些组成部分称为“身势语的小表述单位”,由这些小表述单位进一步组成“身势语词素”,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用来表达某一具体的含义,可以被看成是身势话语。身势语词素进一步按句法结构原则结合成扩大的、互相联系的行为组织,即复杂的身势形式结构,它有口语句法的特点。伯德惠斯戴尔进而认为这种有内在结构的身势语,随文化的不同而变化,是特殊的习得的而非本能的。
(2)静态无声的沟通。即无声的静姿,主要包括人们静止无声的姿态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时所保持的空间距离两个方面。静止的体态和运动的体态一样能够作为非言语沟通的方式。有的研究者发现,静止的体态不仅能表达出个体内心的情绪状态、指示群体内的一般倾向,而且还能反映出沟通双方的社会背景、地位、学识水平等。美国人类学家E.T.霍尔对交往中的人际空间距离进行了经典性的研究,提出“近体学”概念。认为人们进行交往时,互动双方的空间距离从近至远可分为4圈,即:亲昵区,3~12英寸;个人区,12~36英寸;社会区,4.5~8英尺;公众区,8英尺以上。霍尔进而指出影响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的4个主要因素,即相互亲密程度、文化背景、社会地位差别和性别差异。
(3)副语言。主要包括声音音调、音量、节奏、转音变调、停顿、沉默等。在书面语言中,通常用标点符号把它们表示出来。副语言在沟通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们常伴随着言语,帮助表达意思。研究揭示出,副语言不仅能影响听话者对说话者的知觉,而且还能调节沟通。
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沟通方式时,为了方便常把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分别论述,但在实际沟通过程中,两者往往是配合作用的。有时两者传递的信息也会产生矛盾。如果言语和副言语不一致,人们会接受副言语表达的信息;如果副言语和面部表情不一致,则会接受面部表情传递的信息。
参考文章
对于 患者家属的良好心理沟通皮肤科与传染
怎么样与设计师沟通能够省钱?居家/装修
为什么说直布罗陀海峡是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咽喉?地理学
怎样通过光环境的帮助与来访客人进行沟通和谈判?太阳能及光电
沟通河淮的通济渠我国地理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4篇700、900、1000字读后感作文
《有效沟通技巧》读后感3篇1100、1200、1400字读后感作文
设计师如何与客户沟通?居家/装修
沟通江淮的邗沟我国地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需要沟通皮肤科与传染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茂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沟通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茂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9608.html